“咱们合作社的肉牛到了高产期,7月份卖掉50多头小牛,年底再有20头肉牛出栏,全年毛利润65万元,扣除养牛成本,咱们拿出30万给村民股东们分红……”在陕西米脂县和富顺养牛合作社的养牛棚里,老张与村民们一边给牛添饲料,一边算着致富账,村民们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这个“老张”名叫张雷威,是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2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榆林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区县19个乡镇56个村,累计帮扶2万余群众脱贫致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曾感慨地说:“老张真是扶贫的内行。”
“老张”真是个干事的人
说起张雷威,在陕西省榆林市无人不知。20年来,虽获得荣誉无数。但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得上老乡们亲切地唤他一声“老张”来得畅快。
2002年,老张第一次来到神木县芹菜沟村时,当时的村干部就不屑地对他说:“你能办什么事,你只要给我们留一点钱,你可以不来驻村。”老张也不答,一声不吭地把村里的小学校粉刷一新,换玻璃、盘土炕,给村里买回来枣树和杨树苗,就组织村民栽树。
可是,老天爷似乎也和他作对,栽树的日子赶上沙尘暴,风沙刮得天昏地暗。老张毅然决然地咬紧牙关,灰头土脸地带着村民集体劳动,冰冷的沙子打得脸生疼。村民们心里有杆秤,看他这个架势,嘴里的话变了:“这个扶贫的老张实干,真是个干事的人。”
一年光景下来,张雷威带领乡亲们绿化荒山,奔上致富路。因为信任,村里人遇到婆媳不和、妯娌矛盾,甚至进城看病,也总是第一时间来找他。老张成了村民们最信任的人。
有一年,在吴堡县一个贫困村,老张认识了村里的石匠刘师傅。当时刘师傅的女儿正在上大学、后半年还要筹划着给儿子娶媳妇,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刘师傅突然患上了中风,半身不遂。老张不忍心看着一场疾病把七尺男儿给生生逼上了绝路,苦口婆心给他做思想工作,同时拿出手里的2000元塞到他手里。回去后,老张立刻联系乡政府和民政局,一同协助帮刘师傅。
3年后,刘师傅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抱上了大孙子,女儿也参加了工作,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打心底里感激老张。
黄土岗上种出了“摇钱树”
2005年,张雷威来到了吴堡县任挂职副县长,开始了责任更重的扶贫工作。
吴堡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人多居住在塬上,水源却在深沟之下,塬上异常干旱。张雷威还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最后确定扶贫思路:用适当的钱解决村民的基础设施问题;以水利为主,在9个村各搞一个村里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在3个条件较好的村抓“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带领村民致富。充分发挥出本地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这三个扶贫村都拥有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
下山畔村的红枣个大、味甘,远近闻名,但产量一直上不去。墒情好时,产量高,虫害也厉害;墒情不好时,虫害少,产量也不好。出路在水,既要解决用水,又要防虫,但山高路陡,村民只好俯视黄河叹息。
张雷威看准了项目,向陕西省电力公司申请15万元扶贫资金,在山上修了15口集雨水窖。他找来技术员,教村民种植枣树、防治虫害等方法。
一年下来,下山畔村的1820亩枣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同时被吴堡县确定为千亩红枣丰产示范园,成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
几年下来,深砭焉村发展养羊、车家塬村重点桑蚕、冯家焉村改造水道……各个村的扶贫,就这样一个个干过来的。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村民们又收获了意外的经济效益,外面的老板看重了有机羊粪资源,在深砭焉村开发万亩山地种植有机苹果,带动大量村民就业。
脱贫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广
2014年开始,张雷威走村进户加大调研力度,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将贫困人口按照年龄和劳动能力分类,分类施策,实现了年初实施、年底见效、次年脱贫、三年致富。他紧跟国家的扶贫政策,在扶贫路上从最开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策”、适度养殖,发展到产业扶贫、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态村,夯实精准扶贫的根基。
2018年,张雷威带领村民成立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6.2亩,社员67户,其中贫困户42户,占63%。贫困户100%参加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模式针对性地解决了贫困户无劳动力、发展动力不足、缺资金的问题。
合作社各项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目前已经采购关中秦川牛等四个品种102头,远期计划养殖120头以上肉牛,达到中型养殖场规模。合作社的成功运行,带动了周边其他村也办起了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增多,可能会出现牛肉降价或滞销的问题。”张雷威又开始思考新的致富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雷威了解到富硒农产品这一概念,萌生了新的想法——将李站村打造成榆林首个“富硒生态村”。
为了进一步了解富硒农产品,张雷威选择距离比较近的山西晋中考察,注意到能给村民减轻劳动强度的青贮机。由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一直很低,玉米收割青贮机适合坝地和坡台地的单行玉米收割,日收割20亩玉米。这对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李站村来说,可谓大好消息。富硒茶叶、苹果、果醋、黑小米……一系列成熟的富硒产品让张雷威大开眼界。如何因地制宜在米脂也发展富硒农业?张雷威有了自己的思考,种植富硒玉米,让牛肉含硒,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增收成了他的新梦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张雷威表示,要强化产业扶贫和就业帮扶等措施,把现有的养殖专业人员培养成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打造一支永不放弃的驻村工作队,让村民实实在在地过上好日子。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扶贫,内行,张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