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工作人员与金平分水岭保护站工作人员联合巡线、巡林。
工作人员登上近60米的铁塔,对绝缘子附着的青苔进行清理,并对绝缘子进行清洗。
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哀牢山深处,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巡线员已坚守近二十载,守护绵延百里的电网命脉。在这片“丛林秘境”里,腐殖层下潜伏的毒蛇、防不胜防的山蚂蟥,是巡线人员日常面对的困难。这条巡线路,不仅见证了电力技术的嬗变,更彰显了巡线人员“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
近日,南网报记者随巡线人员深入这片“秘境”,实地探访巡线现场,感受电力人服务民生、守护生态的使命担当。
——编者
清晨近六点,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运维检修三班班长周树松将一包盐塞进背包,皮质护腿的搭扣在寂静中发出清脆声响。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想起师傅刘桂泉的叮嘱:“护腿要裹紧脚踝三寸,烙铁头蛇专咬裸露的血管。”身旁,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分水岭管护所副所长王吉发正清点装备:“蛇药三盒、葡萄糖五支、对讲机频道调至7……”
在哀牢山深处,海拔2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间,云雾常年缭绕。这里是红河与藤条江的分水岭,保存着中国最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支虎、长颌带狸的栖息地。
在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库中,一群身着蓝色工装、肩扛砍刀与工具包的巡线员,用脚步丈量着密林与峡谷,守护着电网线路——他们是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员工。
与自然对话:原始森林中的艰难巡线
“2006年第一次进山巡线时,那时候这条线路还是110千伏。遮天蔽日的大树下连阳光都透不进来,手机信号全无,碰到滑坡就只能靠砍刀开路。”刘桂泉回忆。这位山东汉子曾当了12年兵,2006年转业后进入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工作,经过两年电力技能培训,身强体壮的他被分到了当时的输电管理所,负责金平区域的线路运维。
最险的一次是2013年雨季,刘桂泉和同事在哀牢山的迷雾中寻找77号杆塔,磁场异常导致指南针失灵,三人被困三小时,最终靠摸树干苔藓的湿度辨别方向脱险。
腐叶在军靴下发出沉闷的碎裂声,如同踩碎无数枯骨。“停!“王吉发突然屈膝,砍刀精准点住前方腐殖层。暗褐色落叶微微拱起,一条灰褐相间的菜花烙铁头蛇正从赤麂肋骨间游出,这头三个月前殒命的生灵,腹腔已被蚁群蛀成空腔,唯有颈部的蛇齿孔清晰可辨。
在这片“天上看不到天”的密林中,危险无处不在。护线员皮光文曾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瞬间冲毁巡线小道;输电管理所三级拔尖技能专家高波在2007年的一次夜巡中,因天黑迷路,举着砍刀硬生生劈出两公里逃生路;而刘桂泉与眼镜王蛇的“对视”更让他脊背发凉——几秒钟内,蛇身已盘上铁塔的第一层平台。“在这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遇到什么。”他说。
光明守护者:一群人的坚持
历经艰险,队伍抵达一处科研雨量监测点。王吉发仔细查看设备:“林冠滴下多少水,树干流下多少水,都要精准记录。这些数据是分析气候、评估生态保护成效的基石。”周树松看着那些雨量收集槽和记录本,深有同感:“这些数据对我们预判线路环境风险同样宝贵。我们排查隐患,你们采集数据,各司其职,各有标准。”他轻抚着设备下方锈蚀的部位,“潮湿这么重,你们每年维护不易。”王吉发点头:“下面部件每年几乎都要换,上面铝制的稍好。”两组守护者的职责,在数据的纽带下悄然连接。
为保护地表植被,铁塔被特意加高至50多米,相当于近20层楼。每一次攀登,都是对体能极限的挑战。周树松带着徒弟黄贵鹏,背负沉重的水桶、吊绳和工具,开始向云端进发。绳索扣紧塔材,脚踩阶梯,脚下森林渐成一片模糊的绿毯。一寸寸攀至塔顶,师徒俩悬于高空,用钢丝球和毛巾小心刮除绝缘子表面顽固的绿色苔藓,再擦拭、喷水冲刷。
然而,哀牢山的脾气变幻莫测。黄贵鹏回忆道:“上去时晴空万里,干着活,突然云雾翻涌,毛毛雨就落下来了。”浓雾如巨浪瞬间吞噬铁塔,能见度骤降为零。周树松紧贴冰冷的铁架:“大雾扑来,塔上啥也看不清,只能等待。”风声在耳边呼啸,铁塔在风中微微摇晃。师徒俩如同悬于天际的孤岛,在刺骨寒冷与无边迷雾中,默默坚守了二十多分钟。
在哀牢山巡线队,流传着一条“祖训”:水壶里的水必须留最后四分之一。“这是老师傅用命换来的经验。”高波解释。2005年,他在勐拉乡巡线时遭遇脱水,靠着这“保命水”才撑到救援。
传承与新生:山脊上的青春
当冰凉滑腻的触感爬上脚踝,线路运维检修三班班员欧启云惊呼起来:“山蚂蟥钻透鞋子了!”三条黑亮软体正透过迷彩袜纤维,腹部已鼓成紫红小球。
“盐!别硬拽!”王吉发抓过盐袋,晶粒洒落瞬间,山蚂蟥躯体剧烈蜷缩。他掰开欧启云黏着血渍的裤脚,露出蜂窝状伤口:“看,口器若断在肉里,溃烂半月都好不了。”周树松凝视盐粒在吸血生物体表融出的水痕,恍惚回到2017年那个暴雨天——自己瘫坐在泥泞中,迷彩裤浸透暗红血水,是刘桂泉用打火机燎烫伤口才止住血崩。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运维检修三班微信群的名字。群里成员欧启云曾在暴雨中蹚过齐腰深的河水检修线路;而59岁的何波仍坚持每月进山,“2012年,110千伏改成220千伏后,大部分的塔基和线路基本差不多,我熟悉每棵树的位置,退休前得把地图刻进他们脑子里。”
这种传承,在“师徒制”中尤为明显。刘桂泉带徒弟的第一课永远是“吃得苦、听招呼”;刘桂泉教新人用绵羊角处理蛇伤,用盐巴驱赶山蚂蟥;而关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基塔的经纬度、植被生长周期和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我们要把山的情报交给下一代。”他说。
从砍刀到无人机:技术的嬗变
无人机轰鸣着掠过树冠。周树松操控屏幕,铁塔绝缘子高清影像实时传回:“看!青苔又在疯长。”十三年前他的师傅巡线时,只能用胶片相机模糊拍摄隐患点。彼时巡视三基塔需徒步八小时,如今无人机两小时覆盖二十基。但科技仍有局限:当勐蔓线69号塔出现在密林盲区,周树松仍要握紧砍刀开路——这把刀与刘桂泉2006年所用别无二致。
“激光准备!”黄贵鹏锁定危及导线的树枝。光束闪过,青烟升起,隐患瞬间消除。王吉发惊叹:“当年我们清障要动员几十人砍伐三天。”
2008年,当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三级拔尖技能专家廖泽天第一次踏入哀牢山时,巡线工具只有望远镜和一台普通的胶片相机。他是2008年退伍后就进入输电管理所工作的,亲历了巡线方式的变化。“早些年,去最远的那基塔要凌晨五点出发,走到第一个点位已是八点半。晚上七八点下山,整个人像从泥浆里捞出来。”今年是他在哀牢山坚守的第17个年头。
变化始于2008年末。红河供电局为巡线员配备数码相机,缺陷分析效率大幅提升;2017年,无人机开始飞越人力难以抵达的峡谷。高波——这位2002年参加工作的“八零后”是技术革新的推动者之一。他自费6000元购买第一架“精灵”无人机后,红河供电局又分批购入二十余架。“以前三天才能巡完的线路,现在两小时就能完成三维建模。”
但技术并非万能。在勐金线最险峻的区段,无人机仍存在20%的“盲区”。2020年,团队引入三维激光建模技术,将铁塔坐标误差控制在厘米级;2022年,他们建立“问题发现—分析—处置”三级中心,实现缺陷从上报到修复的闭环管理。“我们正在规划数字化网格巡检,未来每一基塔都将拥有数字孪生体。”高波说。
“有人问我们图什么?”刘桂泉望着远方的铁塔说,“大山里的线路不比城市,上来一趟太难了,一旦出现故障,耽误的就是大事。”“我们守的不是线,是人间烟火。”顿了一会,刘桂泉突发感慨。
山间铃响处,灯火照人间。哀牢山的巡线故事,是中国边疆电力人的缩影。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在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与自然共生典范”的土地上,银线铁塔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坐标。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 本版图片 杨亚娴 通讯员 陈波 杨亚娴 刘莹
• 特写
银线铮铮映初心
—— 一对师徒的哀牢山守望接力
清晨,雨霁雾散,哀牢山在潺潺水声中苏醒。刘桂泉背起行囊,再次走向密林深处。作为红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运维检修一班班长,他当天的任务是巡护分水岭保护区内的220千伏勐蔓Ⅰ回线69、70号铁塔。
湿滑的苔藓覆盖着山路,刘桂泉步履矫健,不时提醒身后的徒弟周树松:“苔藓里藏着毒虫毒蚁”“走一段就检查下山蚂蟥”……这条路,他走了13年。
“最值的事:当兵卫国,巡线守光明”
2006年,脱下穿了12年的军装,荣获过三次“优秀士兵”的刘桂泉转业来到红河供电局。等待他的,不再是军营的整齐划一,而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天上看不到天”的巡线路。
2012年,他负责起哀牢山深处220千伏勐蔓Ⅰ回线的巡护。那时,123基铁塔散落在云雾缭绕的褶皱山间。装备只有砍刀、望远镜和一台胶片相机。“第一次进山迷路三小时,全靠摸树干苔藓的湿度辨方向。”军人作风被他带进深山:为摸清每一基塔,他带干粮扎进林子,啃硬馍喝山泉,夜宿哈尼村寨。最险是2013年雨季,70号塔下遭遇眼镜王蛇盘上铁塔,他攥紧砍刀,手心沁满冷汗。“怕?当兵的人字典里没有这个字!”
“这辈子最值的就是两件事——当兵保家卫国,巡线守护光明。”从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到专家内训师,荣誉加身,这位山东汉子却摆摆手:“电通到哪里,老百姓的笑脸就亮到哪里,这就是咱电力人的勋章。”
“坚持一辈子做平凡事,就是了不起”
师傅的信念,深深影响着“90后”周树松。如今,他已是线路运维检修三班班长。2017年刚入职时,山蚂蟥和暴雨差点让这个年轻人打退堂鼓。“第一次巡线,裤腿沾满血。”他笑着回忆。如今,他淡定地捏下小腿上吸血的山蚂蟥。
哀牢山的危险无处不在:敏锐的山蚂蟥、游走的毒蛇……一次专注查看设备时,一条竹叶青蛇无声滑过脚边,他屏息不动,惊险化解。
昔日的“萌新”,如今已是“技术尖兵”。无人机、激光清障仪玩得转,也带起了徒弟。教学方式不像师傅那般“一板一眼”,他会指着被苔藓模糊成“Q”的杆塔标识调侃:“看看,‘0’都流眼泪了!”也会恶作剧般把一只山蚂蟥当作“神秘礼物”放在徒弟黄贵鹏手心。
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周树松举起水壶:“以前觉得当英雄要轰轰烈烈,现在懂了,能把平凡事坚持做一辈子,就是了不起。”
(杨亚娴)
• 记者手记
那束穿透迷雾的光
第一次知道,当原始森林的浓雾被阳光穿透,映照出的并非只有诗情画意。毒蛇在脚下游走,山蚂蟥悄然钻进裤腿,无形的瘴气如幽灵般潜伏在腐叶深处——这是哀牢山南端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我们的残酷见面礼。王吉发副所长那句“脚下就是菜花烙铁头蛇”的提醒,至今让我的神经隐隐绷紧。那头倒毙林间、被毒蛇夺命的赤麂,无声诉说着这片“云南虫谷”生机背后步步惊心的真实底色。
然而,正是在这片连呼吸都需警惕的秘境里,两种看似迥异的守护力量却奇妙地交汇于林莽深处。王吉发俯身收集林冠滴落的雨水,为科研所提供生态变迁的密码;几公里外,电网巡线班长周树松的无人机正穿越云层,以激光为刃,精准灼断威胁线路的树障。当护林员在腐叶中标记珍稀植物,电网人则在铁塔之巅,一寸寸刮除绝缘子上疯狂滋生的“哀牢山特产”——青苔。生态保护与能源动脉,在科技之眼的注视下,竟于这隔绝之地彼此支撑:雨量数据成了巡线的气候地图,林火监测的天网同样庇护着输电通道。他们手中工具不同,肩上使命各异,却在“虫谷”深处共享着同一种身份:云端上的医生,一个诊断森林脉动,一个维护电网心跳。
最难忘的,是跟随周树松师徒攀登那座为守护植被而加高的铁塔。五十米高空,脚下林海退成一片模糊的绿毯。他们背负沉重水桶与工具,在碗口粗的塔材上移动,用最原始的方式——毛刷与喷水,对抗着湿雾滋养的苔衣。然而哀牢山的天,翻脸比书快。晴空骤然被浓雾吞噬,塔身摇晃,四野皆白。镜头里,两个身影紧贴冰冷的铁架,在能见度归零的云团中等待,如同悬在天地缝隙间的微尘。整整二十分钟,唯有呼啸的风声。当浓雾稍散,他们又默默继续。四小时后落地,夜幕已垂,山下金平县城的灯火恰如约亮起,星河般蜿蜒铺展。那一刻,周树松眼里的疲惫瞬间被映亮:“看到灯火通明,心里暖暖的。”而年轻的徒弟黄贵鹏,在高处被恐惧攥紧的心,此刻也唯余一句:“能为万家灯火出力,自豪!”
下山回望,浓雾依旧锁住山峦,铁塔的轮廓已不可辨。但我知道,那里始终有人。王吉发们在密林深处丈量着青山的年轮,周树松们在云端之上擦拭着光明的载体。他们直面虫蛇瘴疠,以智慧驯服险阻,更以近乎孤绝的坚守,在自然之险与现代之需的夹缝中,凿出了一条共生之路。其守护密码,不在惊天动地,而在腐叶上每一串谨慎的脚印,在绝缘子上每一寸刮净的绿苔,在每一次浓雾锁塔时的屏息等待,最终,都化为夜幕下那片无声而温暖的璀璨人间。
那灯火,便是穿透哀牢山永恒迷雾的,最坚实的光。
Tips>>
哀牢山巡线为什么这么难
自然环境险峻复杂
剧毒生物威胁
毒蛇密集:菜花烙铁头、眼镜王、竹叶青等剧毒蛇类频繁出没。
山蚂蟥侵袭:蚂蟥可穿透衣物鞋袜吸血,伤口易溃烂。
毒虫毒蚁:腐殖层中潜伏毒虫,苔藓地衣间暗藏毒蚁。
工作人员在巡线途中发现有蚂蟥吸附在手上。
致命瘴气
潮湿洼地的腐叶层产生剧毒瘴气。
工作人员进山必备挂式蚊香盘。
极端地形与气候
原始森林遮蔽:“天上看不到天”的密林,能见度极低,阳光难透入。浓雾锁山:年均浓雾超180天,巡线时突遇浓雾能见度归零,高空作业风险剧增。垂直气候多变:“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晴雨骤变致山路湿滑、滑坡频发。
巡线工作困难重重
装备繁重
必携物品:砍刀、蛇药三盒、止血粉、藿香正气胶囊、葡萄糖五支、粗盐(驱蚂蟥)、皮质护腿(防蛇咬)、对讲机、急救包等。
工作人员药包常备药品。
巡线过程暗藏危险
迷路风险:手机无信号,依赖树干苔藓湿度辨方向。极端天气作业:暴雨中蹚齐腰深河水检修、夜巡迷路劈砍2公里逃生。高空危险:攀爬近60米铁塔刮苔藓,浓雾突袭需紧贴铁架等待能见度恢复。
技术局限
现代技术瓶颈:无人机无法完全替代人力,激光清障仪虽高效但需配合人工勘测。
数字化难题:需人工录入每基塔经纬度、植被与动物活动规律,构建森林生长模型。
工作人员使用激光清障仪清除影响线路运行的树障。
(陈克迁)
标签:哀牢山,电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