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开库,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三级职员,正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扎根变电站建设及检修一线27年,先后参与建设上百座变电站,完成7座特高压换流站建设及检修工作。曾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长三角大工匠”、安徽省道德模范、国家电网公司变电一次专业首席专家、国网工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开库在±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检查换流变内部设备。
自1998年踏上变电工程一线以来,王开库扎根现场,从一名普通电气安装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特高压建设领域的骨干人才。他参与建设的电网工程项目,全部实现一次性投运,并斩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多项重要荣誉。由他领衔创立的“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6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并参与制定电力行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及相关教材题库30余项,持续推动着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标准建设。
扎根奋战电网建设一线
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大多远离城市,工期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自工作以来,从江淮大地到川渝峻岭,从沙漠戈壁到塞北雪原,王开库的脚步遍布大半个中国。
2012年夏天,在四川西昌,他参与建设了±800千伏特高压裕隆换流站。受洪涝和运输影响,6台换流变压器迟至当年6月1日才陆续运抵,原定三个月的安装任务,工期压缩至17天。“我们没有犹豫的时间,只能用最快的速度迎难而上。”王开库带领团队重新制订计划、增派人手、全程管控。那段时间,从清晨到深夜,他一直坚守现场,精准把控每道工序,杜绝任何返工风险。经过16天昼夜不停地奋战,王开库和同事们顺利完成任务,保证了工程按期投运,创下了特高压换流变安装最快纪录。
从35千伏到±1100千伏,从普通安装工到特高压项目经理,27年来,王开库先后参与上百座变电站的建设,完成7座特高压换流站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
精益求精攻克技术难题
2017年4月,王开库带领团队来到±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的建设一线。这是当时全球最高电压等级工程,很多技术属世界首创,毫无经验可循。
最惊心动魄的是4根±1100千伏直流穿墙套管的安装,每根套管造价5000万元,长26米、重7.5吨,安装精度需控制在±1毫米。施工中,王开库和团队成员发现,套管与预留孔存在4毫米缝隙。他凭借多年特高压施工经验,判断是设备制造偏差,于是主动对接国外厂商携技术团队抵场检测,并完成设备更换,还同步修正了对侧±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的同类隐患,确保了设备“零缺陷”投产。
在古泉换流站建设期间,王开库带领团队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应用BIM技术将106吨平波电抗器安装误差控制在±1毫米;首次应用三维动画模拟技术,攻克45米高户内直流场设备安装难题,使抽象方案变得可视可感;首创“六级防尘法”,将阀厅PM2.5控制在50微克以下,为全球特高压设备安装树立了新标杆。
搭台育人传授技艺经验
2016年,“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为他传授技艺、培育新人搭建了平台。他坚持“师带徒”“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分享给年轻人。他先后担任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强脊工程”“强基工程”总辅导员,深度参与近千名新员工培训,帮助他们“脚下沾泥、手中沾油”,真正走上成才之路。
王开库认为,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与共享。他主动推动跨区域技术交流,担任上海、西藏等地送培项目辅导员,积极参与东西部人才帮扶,多次带队赴青海、甘肃等地开展“上门送教”,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如此,他还走出企业,走进院校,担任安徽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产业教授和职业院校校外导师,年均培训超3000人次。
“大工程是培养人才最好的平台。”王开库说。2025年,王开库担起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合州换流站项目经理的重任。该工程也是安徽省首条全额消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特高压工程。他主动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纳入核心团队,坚持“边干边教、实战育才”,把施工现场变为传授技艺、锤炼作风的课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建好一座站,更要带出一批人。”王开库说。
多年来,王开库培养出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金牌职工”为代表的专家型人才十余人、技术骨干百余名,带领的团队两次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6名团队成员参与巴西美丽山特高压、德国海上风电柔直等海外工程建设。
二十七载如一日,王开库始终坚守电网建设一线,以匠心对待每道工序、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标签:大国工匠,王开库,电网建设,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