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柴静制作的调查节目《穹顶之下》曾轰动了整个中国,在短短一百多分钟的视频中,使我们对雾霾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让我们对雾霾心生畏惧。在柴静的节目没有播出之前,虽然我们没有对“雾霾”有过深刻地了解,但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觉人类在改变自然,自然却也在改变着人类。
不知什么时候起一些地方早已不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情景,不知什么时候起一些地方出现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不知什么时候起冬日不再寒冷,四季不再分明,漫天的黄沙搅动着我们心飞旋。云南百年不遇的大旱发生了,南京惊蛰日出现了罕见的“雷打雪,频频曝出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癌症村等新闻触目惊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的乡村却成了历史的记忆。
当村子里的大树一棵棵倒下,当一片片山花烂漫的山坡被连天的黑烟遮没,当一条条河流被生活、工业污水”接管“,在繁华城镇里的商品与人流、车流交集而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乡愁却在一点点地被吞噬,变得无所依靠。曾记得,去年夏天我去合肥学习,乘高铁途经青岛、济南,下午三点,太阳确早已遮地无影无踪,天空压得很低,远处一片白茫茫,大气能见度很低,列车在平原上飞快的行驶,百米之内树木的影子依稀可见。此时坐在列车上的我思绪万千,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牵走了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的愿景?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人类把许多不可能的现实变成现实时,来自生活、生产过程的污染却正消磨着我们生命。当我们要带着口罩去上班,带着口罩逛街,带着口罩遛狗,甚至带着口罩接吻的时候,心头的愁云就如同”雾霾“一样浓烈。柴静的公益作品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使我想到:大自然一旦保护不好,破坏了,就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在”雾霾“面前,我们不只是抱怨,更要建设。坚持”三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特别提到,”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环境污染亟待治理、刻不容缓。
传统乡村意味着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食物,更寄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梦想和诗意,乡村是中国人的根之所在,心之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我们发展工业现代化的同时,乡村建设不能舍本逐末,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记忆成为乡村的本色,让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这是一种柔软的力量,也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是每个国民的责任与义务。
没有山清水秀的乡土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没有天蓝水净的广阔农村,也就没有乡愁可记。别让环境污染吞噬了乡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将生态文明打造成为”美丽乡村“任务道远。
标签:雾霾,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