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十五岁,上九年级,经常提起她的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何许人也?至今我仍不知其名和姓。听女儿说,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教师,平时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自然清新。
喜欢的原因是在比较中确定的。这位历史老师,带进课堂的书本和教案基本不翻动,将每一个历史当故事讲,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事件始末、历史意义等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娓娓道来,很有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历史教授的风范。这与以前照本宣科、中规中矩的历史老师比是有差别的。而且,她还经常以史观今,晓知以理,传授同学们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那些信手拈来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开启着少年蒙昧的心智,课堂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课后众口称赞。
听得多了,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印象:女儿有一个对历史知识钻研得较深的好老师。难怪女儿上九年级后历史考试成绩突飞猛进,从以前的中等跃到了上等,爱屋及乌,我也从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历史老师讲得真好!”最近的一天接女儿放学回家,这是女儿上车后的第一句话,“今天学的是明史,学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原来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从小希望通过航海去圣城麦加朝圣。他十一岁开始就跟随明军四方征战,后成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参加靖难之战,并立下大功,有作战经验和指挥能力,因此能统帅近3万人的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除了威服四海之外,还肩负着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秘密任务。郑和是个太监,一生无后人,他将航海当成一生的事业追求……”
容不得我插进一句话,女儿滔滔不尽,讲述这段我记忆中日渐模糊的历史。末了的一句话是,“老师要我们有时间读一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文学方面建议我们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莫言的文学作品,爸爸你一定要将这些书买回来啊!”
这是一位能在家静心读书的中学女教师。为什么郑和要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明朝七次派遣的都是郑和而不是别人?郑和的组织统帅能力是如何练成的?老实说,我当年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应付考试,这一串串疑问,当年确实没有细想,也没有弄清楚,女儿将所学为我上了一课。
“你觉得历史老师美吗?”看到仍有追星倾向的女儿如此崇拜自己的老师,我连忙问。
“第一眼看她,又不打扮,觉得很平常。现在看到她在讲台上自信淡定、旁征博引、智慧闪烁、侃侃而谈的样子,觉得她真美!”女儿道出了心里话。
女儿虽然各方面不是特别突出,但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爱臭美”也是经常让我们隐忧的事情。小小年纪,穿的衣服要自己选。与班上同学“撞衫”,那件衣服从此就不再穿。买只旅行箱,为了款式和颜色,要跑遍城区所有的商店。最难以忍受的是,闲暇时间或走在上街的路上,她总是拿着父母的手机不停玩自拍,然后发给朋友圈。我经常为清理手机空间而大量删除她的自拍图片。
“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近读宋词,素笺小字,字字传情,低呤得不能抵制,一朵朵从宋词女人内心深处绽放出的艳丽花朵,清新优雅得令人无从抵挡。那超然的气质,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妙品位。相比于现代女性,一些女人“紧、露、透、挺、翘”,将自己打造成“人肉模具”,只能使“嗲、陪、贴、哄”几招,根本不摸书,夜夜笙歌、或玩游戏或聊天通宵达旦打发时光,或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在美容院里,谁更能得到人的敬佩哩?答案不言自明。
女儿爱上她的老师,是老师身上散发出的知性香吸引了她,为懵懂的她开启了另一扇审美之窗——内在美沉敛、厚重和持久,更有感染力。现在的女儿,也许是内心有所触动吧,最大的变化是玩自拍的次数少了,看书的时间长了,购买今年过年的衣服由妈妈说了算,一头扎入了期终考试的备战之中。
“假如你已经具备美貌,那么知识可能会让你倾城;假如你本来平凡,那么知识会让你平添韵味。”但愿女儿能将所悟固化为长期的行动,经常为精神美容,做一个爱读书、善学习、有追求、有内涵、不迂腐、世情练达的人。
标签:罗田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