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春天是很美的,湿漉漉的田野里分布着两种鲜艳的色彩,一种是紫色,一种是黄色。
紫色是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开满了紫色的小花,远远望去,就像是泼洒了一地的紫水晶,就那么晕染着熠熠生辉。黄色的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春雨中滋润开放。天气放晴,那花朵就显得格外精神,似乎每一朵都闪动着灵气。花儿的开放,也招来了彩蝶纷飞,蜜蜂群舞。田野里是一派生机盎然。
就在这美好的季节里,3月28日,我们东海作家红色基地行---缅怀先烈,强化党史教育活动起航。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大早,我们披着淡淡的云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踏上曾被先烈们鲜血染红的安峰山山麓的烈士陵园,凭吊、瞻仰、缅怀长眠于这里的革命先烈。
安峰山烈士陵园,建成22年来,这里不仅拥纳了越来越多的革命烈士忠骨,也逐渐成为市级、省级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忠魂永存,为革命、为新中国不惧流血牺牲的精神不仅在这里凝聚传承,更感召着一代代、一批批的后人。
矗立高耸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庞然安卧的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松柏环绕的烈士墓群,在满山绿树葱茏中无声地讲述着昔日那一个个事件,一段段历史。
“1994年,东海县委、县政府倡导东海人民捐款382万元,在陵园轴线制高点修筑了‘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在烈士陵园最顶端,站在19.472米高的纪念塔下,讲解员介绍,“之所以高度设计成19.472米,就是为了纪念1947年2月发生的‘安峰山事件’。”
历史资料记载,1947年2月20日,我苏皖地区北撤鲁南的干部、民兵、家属1800余人,奉命返回苏北坚持地方斗争,途经安峰山地区,连同当地潼北工委机关2800余人,遭到国民党第28师的包围。各县干部、民兵、家属等分散突围,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损失惨重,先后牺牲干部战士500余人,被捕及下落不明者近千人,突围30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全国的“安峰山事件”。
安峰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94年,1998年4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69300平方米。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同志题写了“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塔名,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安峰山事件烈士陵园”。1995年,安峰山烈士陵园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列为首批“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江苏省国防教委授予“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4月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也安葬着安峰山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今年61岁的蒋步响在这里已经守园11个年头。“离我家不到500米的地方,一条沟涧里有七座坟墓,里面埋的都是牺牲的革命战士。我上小学时候,长辈经常教我,说这些人都是十八九岁就撇家出来为革命牺牲的。”蒋步响说,“那些烈士的坟墓还没迁到陵园之前,我就经常去添土、磕头、烧纸”。
蒋步响讲到的烈士,是解放战争时期安峰山阻击战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1948年9月5日,我苏北兵团挥师北上,会战济南,在安峰山南端,遭到黄伯韬第25军3个师兵力的拦截。我军命令35旅104团在安峰山以南的古河、王庄、蒋庄以及山顶南端一带阻击敌人。全体指战员在二营营长曹石亭的指挥下,激战一昼夜,先后打退敌人5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300多人,胜利完成了狙击任务,为我军北上解放济南赢得了时间。我军40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
陵园里记载的革命历史和烈士事迹激越而壮烈。烈士的后人来祭扫的一桩桩事情也不时感动着守园人蒋步响。“白塔埠的一个老姐姐,70多岁了每年都要来两次,岁数大了走不利索,都是我挽着她上台阶”。据蒋步响了解,这位七旬老人的父亲是一位烈士,牺牲的时候老人还在母亲腹中尚未出生,长大后她每年都来,一年不落。2017年清明节,有一位40多岁的男子来到烈士陵园,他祭奠的不是自己的长辈,而是受爷爷托付,纪念当年牺牲的爷爷的战友。还有一位东海县牛山镇姓王的老人,已经80多岁高龄,依然每年都来陵园祭奠……
丹心无私洒热血,青山有幸埋忠骨。安峰山阻击战墓中四十位烈士曾经南征北站,在这次阻击战中血染安峰山却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是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昭!(李保海)
标签:安峰山,红色记忆,东海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