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片段,审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每一次腾飞、每一场巨变,背后都离不开蓬勃电力带来的强大动力。巍巍铁塔挺起服务边疆发展的坚强脊梁,阡陌银线铺就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源动脉,“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指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新疆电力”)为全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我国西北的电力工业发展史从新疆起步。从1909年,伊犁的维吾尔族商人木沙巴也夫购进一套75千瓦蒸汽发电机组,开创了新疆乃至西北有电的先河;到2014年,新疆750千伏电网实现环网运行,并于2019年全部覆盖深度贫困地区新疆南部四地州,电力始终是新疆发展史中最鲜明、坚实的注脚。
“国网新疆电力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决策部署,瞄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强化党建引领,实施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的一席话掷地有声,一幅新疆能源电力事业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夯实电网基础打通能源动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当时,全疆仅存电厂7座,总装机998千瓦,年发电量97万千瓦时,尚不及今日新疆一天的社会用电量。
就是从这样一个薄弱的起点出发,新疆电力工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高潮。截至今年8月底,新疆电网联网运行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862万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3642万千瓦,占装机总容量的41.1%。
与大规模电源建设相匹配,新疆电网建设也跑出了令人瞩目的速度。
1977年,新疆第一个110千伏供电环网在乌鲁木齐问世;1986年,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2007年11月,覆盖地域约120万平方千米的新疆220千伏电网顺利实现联网,以“电网覆盖区域面积之最”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随着新疆联网的范围越来越大,大电网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的若羌县,为这段全疆未联网的历史添上了最后一个完美的句点。
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全国辖区总面积最大的县。因为县城距离远,且中间横亘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县一直依靠当地的水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和燃气发电站供电,远不能满足当地实际用电需求,只能以停电限电的方式来分配用电。
2011年底,国网新疆电力总投资近10亿元的轮台—塔中—且末—若羌输变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220千伏输电线路新纪录,也成为穿越沙漠距离最长的输电线路,将若羌电网成功并入新疆主电网。从此,若羌县的居民彻底告别了停电限电的“黑”历史,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再度焕发新的活力。
这样一条刷新世界纪录的输电线路,必然也有着极高的建设难度。国网巴州供电公司项目建设人员李勇告诉记者,在沙漠中进行线路施工经常会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夏季地表温度甚至能超过60摄氏度,而冬季最低气温则在零下30摄氏度。此外,施工车辆无法进入沙漠地段,施工现场需要先建设施工道路,这无疑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国网新疆电力的建设者们不惧挑战,将大电网一米一米地延伸到全疆的每一个角落,也将美好生活的希望带给每一个百姓,而这样的建设奇迹还在发生。
2010年,750千伏新疆与西北联网第一通道建成投运,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历史。2016年底,伊犁—库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新疆电网基本建成750千伏主网架。2017年5月,南疆750千伏电网补强工程开工,750千伏电网延伸至新疆最南部。
在做好疆内供电的同时,疆电外送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条特高压“疆电外送”±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2017年,全球最高电压等级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为全面实施“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新疆电网已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网架结构,建成全国覆盖范围最大的750千伏省级主网架,进入超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远距离、大容量“疆电外送”的新时代。
补强农网短板普惠民生福祉
发展的道路上不落下每一个人,是国网新疆电力始终坚守的责任。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补齐农村电网短板。
时间追溯到1998年,那是新疆农村电网的第一次蝶变。当年,总投资76.8亿元的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在全疆正式拉开帷幕。2001年以来,通过4年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全疆45个无电乡149个无电村3.2万户农牧民结束了无电历史。据统计,“两改一同价”为整个社会和各族群众减轻负担15亿元。
虽然农网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全疆农村用电状况,但仍有一些分布在偏远山区、绿洲边缘及大漠深处的农牧民与光明擦肩而过。2006年6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决定共同筹资3.36亿元,通过电网最大延伸方式,重点解决分布在全疆63个县235个乡658个村的2.1万户农牧民的通电任务。2007年9月27日,新疆“户户通电”工程全线告捷,2.6万户农牧民告别了黑暗。
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的提高。如果说农网改造和“户户通电”满足了新疆群众“用上电”的需求,那么2016年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则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电力保障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加快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实现了所有城乡居民“用好电”的愿望。琼库什台村有农牧民453户,由于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该村以前一直依靠光伏发电提供日常生活用电。夏季日照时间较长时可以自给自足,但冬季光照时间短,不仅长时间没有电,连通讯也会中断。“我们入户走访时,给村民登记信息时都看不清纸上的字,经常需要用手机打光,而手机还需要到山下充电。”回忆起以前的用电情况,董和平无奈地说。
2018年,国网伊犁供电公司将琼库什台村电网建设纳入该公司年度农网建设重点项目,今年9月,该工程提前40天竣工,共新建10千伏线路28千米、低压线路7千米,新增变压器3台,琼库什台村的村民们终于用上了大电网的“长明电”。
自从供应“长明电”,改变的不只是琼库什台村的用能方式和用电质量,更为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和致富之路。
琼库什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以前由于缺乏各项基础设施,一直少有人来,有了稳定的供电保障后,一些村民和外地创业者看到这里的发展机遇,纷纷开办起牧家乐,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周仁祯在琼库什台村开办牧家乐已有3年。
“以前我的牧家乐用电比较困难,只有一个冰箱,住宿条件确实不好,客人的评价也不高。今年通了电网电,我马上就重新装修了客房,增加了电视、热水器、消毒柜、洗衣机等电器,客人的满意度提高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周仁祯高兴地说。
如今的琼库什台村已经从世隔绝的落后山村,摇身一变成为日接待游客3000人次的旅游胜地,电力真正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先行官”。
优化供电服务澎湃发展动力
身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如今的新疆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和水平,越来越多企业落户新疆,让这里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不断优化的用电营商环境,已经成为这颗丝路明珠的崭新名片。
刘进疆是国药集团新疆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自入驻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工业园后,该公司销量不断增加。为了扩大产业规模,该公司在制药厂基础上扩建了一座标准化医疗纺织品洗消中心厂房,然而原有的变压器带不动新的厂房设备,崭新的厂房无法启用,产量跟不上销售。“新增电力报装所需时间每增加一天,损失就累加一天。”刘进疆至今仍记得当时的焦急。
让刘进疆没想到的是,这次等待他的却是全新的办电体验,仅用了30天,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就为刘进疆的新厂房安装好了一台80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通电使用,为新疆制药有限公司挽回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自2019年起,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正式启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两年行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简化手续流程、加快接电速度、提高供电可靠性,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智能、优质的用电新体验。
如今,澎湃在新疆166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电力正激荡出经济腾飞、产业兴旺的蓬勃力量。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2018年建成的馕文化产业园正成为这里的旅游新地标。集文化展示区、生产加工区、体验演绎区、产品销售区、特色农副产品展销区等功能区于一体,馕文化产业园聚集了8家馕生产企业,能够生产157个品种的馕,最大日产量可达50万个。
走进馕文化产业园,一排排玻璃幕墙之后,馕的全生产流程展示在游客眼前。干净整洁的加工车间内,看不到一座土馕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新型的电馕坑。
阿西木·图尔贡是一位在这里工作的制馕车间班长。从自己开店到来馕文化产业园上班,阿西木·图尔贡对这个选择很满意:“以前自己用土馕坑烤馕,5时就要起来拉煤烧坑,一坑馕10分钟都烤不好。一天的烟熏火燎下来,腰酸背疼,全身都是黑的。现在用电馕坑烤馕,只需要调节红黄绿三个按钮控制火候,5分钟就可以烤好一坑馕,又快又干净。”
环保高效的电馕坑不仅提高了馕的产量,也增加了馕的种类,玉米馕、鹰嘴豆馕、学生营养馕、刻字馕……作为新疆传统文化符号的馕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电能替代示范项目,馕文化产业园年替代电量接近600万千瓦时。
2018年,新疆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新疆电网调度口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经历70年的发展建设,坚强网架已经延展到广阔新疆的每一个角落,电流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剂,带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疆电力,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