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部大开发已从基础建设阶段过渡到以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新的能源发展信号:以清洁能源转型为核心抓手,依托资源禀赋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区域协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地。其中,拥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生产涉及的磷、锰、铝等8种矿产资源的贵州省,以“电动贵州”为突破口,新能源电池产能跃升至38吉瓦时,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围绕打造“矿石—材料—电池—整车”的全产业链生态,2025年,“电动贵州”加快建设,计划将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25万辆,推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
依托“绿电占比超90%”和矿产资源优势,云南省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24年增加值增长8.2%。2025年,云南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绿色铝产品向汽车零部件、建筑铝材等延伸,推广“光伏+储能”“光伏+交通”等应用,打造氢能及储能等新增长引擎。另外,还将加速建设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并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新疆以富集的油气资源优势布局了氢储能、煤制油气等前沿领域,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氢储能项目和哈密400万吨/年煤制油启动建设。以油气生产加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绿色矿业及加工、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2025年,新疆将打造全国能源战略保障基地和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为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产业协同向区域联动转变。近两年,川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的扩容提质,成为西部区域能源联动的标杆。2024年,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建成投运、成渝双核联动联建的全面提速,让川渝地区打破空间壁垒相互赋能、一体发展。2025年,重庆市开展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行动,四川省则以“绿电+算力+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能源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这种“能源搭台、产业唱戏”的模式,正持续提升西部地区一域服务全局的能力。
云南、新疆等省区则通过“西电东送”强化跨区域能源互补。2024年,云南“西电东送”电量增长22.9%。新疆以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建成3个千万千瓦级基地的规模优势,巩固“疆电外送”枢纽地位,2024年,外送电量高达1264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近三分之一。另外,“疆电外送”第三通道(新疆段)实现贯通、“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煤电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将西部清洁电力输往中东部,实现能源资源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匹配。
传统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但传统能源产业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多省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化、高端化发展。
贵州省通过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与煤电清洁化改造,实现原煤产量、电力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353万千瓦,推进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将磷煤化工延伸至氟基、铜基新材料领域。新疆以“疆煤外运”和油气增储上产为抓手,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原煤产量增长17.5%,增速连续4年领跑全国,同时启动全球最大氢储能项目,探索“煤化工+新能源”耦合路径。重庆、四川则严控新上项目碳排放,试点零碳园区,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生产”的转变。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也为新旧动能转换争取了战略空间。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能源已从单一的资源输出转向“产业+生态+协同”的多元价值创造。未来,随着更多重大项目落地和政策红利的释放,西部地区将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绿色电力供应基地,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标签:中国电力报,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多元价值创造,地方两会看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