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电力抗战印记|浙东电力厂保障抗战军工生产(图文)

  2025-08-18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东部地区相继沦陷。而位于浙西南的丽水地区因重峦叠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等特点,大量机关、工厂、院校迁到这里。丽水地区成为彼时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和小顺浙江省铁工总厂遗址

  1937年底,杭州、宁波等地的几家工业制造厂迁到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成立浙江省铁工厂,这也是当时华东最大的兵工厂。为了解决丽水地区的用电问题,积聚抗战的力量,浙东电力厂应运而生。

抗战烽火中艰难起步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前夕,政府机构等开始撤离,人群中夹杂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就是杭州铁工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南撤之路,山迢水远,这支队伍押运着各种庞杂的机器,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到达龙泉溪与松阴溪交汇处、距丽水县城25公里的大港头镇。这里前临瓯江,背靠群山,交通便捷,撤退方便,成为理想的办厂地点。大港头镇里的寺庙天后宫、普昌火柴梗片厂成了铁工厂的厂房。不久,政府又将宁波、温州等地的17家铁工厂迁入大港头工厂。

浙东电力厂大港头分厂旧址

  设备一到大港头,政府决定在这深山里田园间办一家抗战的兵工厂,取名“浙江省建设厅铁工厂”。1938年初,为解决铁工厂供电问题,浙江省建设厅着手在丽水地区筹建浙东电力厂,37岁的赵曾珏临危受命,担任厂长。

  时任浙江省电话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的他,曾主持完成浙江省长途电话工程。在同年8月创刊的《浙电月刊》杂志中,赵曾珏写道:“务使国人均能晓然于电讯电力关系于国计民生之重大,奋起直追,力图猛进,籍为抗战建国之一助,以争取最后之胜利……”这段文字透露出赵曾珏的远见卓识,更显现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普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旧址

  赵曾珏东奔西走,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为了保证电厂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发电,各个分厂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并充分利用丽水各县当时现有的电力设施。丽水分厂收购了普明电灯公司全部发电设备,松阳分厂直接租用当地光明电灯公司厂房及柴油机发电,龙泉分厂购买当地普耀电灯公司厂房及发供电设备发电……

浙东电力厂碧湖分厂旧址

  把电厂点位分布到各县,分散建厂是赵曾珏在筹建伊始就提出的构想。摊开丽水地区地图,圈出浙东电力厂6个分厂的位置会发现,这些地点都坐落在江边溪畔的地点,并位于地处交通要冲、人口集聚、经济相对较好的县,且均为产粮区。浙东电力厂就这样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起步,在浙西南扎下根来,陆续建成发电。

为军工生产保驾护航

  1938年4月,抗战形势急剧变化,铁工厂从大港头搬到了水陆交通便利、易守难攻的云和小顺,改名为“浙江省铁工厂”(下称“浙铁”)。至此,杭州、温州、宁波各地不断有工人集拢来,“浙铁”的产量也不断攀升。

  1938年10月,为了给“浙铁”生产做好电力保供,赵曾珏着手兴建浙东电力厂小顺分厂,厂址就位于“浙铁”后面,厂区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厂房面积80平方米。

浙江省铁工厂小顺分厂生产车间

  赵曾珏带领技术人员日夜赶工,安装了1套40马力(29.44千瓦)/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赶在1939年1月1日竣工发电。小顺分厂白天为“浙铁”供电,夜间为工厂和小顺居民提供照明。在小顺分厂的电力支撑下,“浙铁”开足马力,工人们日夜两班,轮流倒班,制造的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浙江省铁工厂厂徽

  有了电力保障,“浙铁”迅速发展壮大,工人从10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机器从二三十台增加到1000多台,相继建成4个分厂,分别生产步枪、轻机枪、子弹、手榴弹和炸药等抗战武器,以及机床和其它通用机械。

  随着“浙铁”的发展壮大,电力供应又变得捉襟见肘。在小顺分厂发电一个多月后,浙东电力厂又马不停蹄地在河边村兴建大港头分厂,厂房租用河边村的王家祠堂,装36马力(26.496千瓦)/14千瓦旧柴油发电机组1套,于同年4月1日建成发电。

  “浙铁”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军工企业之一,每月生产1000多支步枪、50多挺轻机枪,6万多颗手榴弹、枪榴弹,不仅武装了浙江省抗日武装2万余人,满足了浙江省的抗战需要,而且外销到了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甘肃等地,为全国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浙东电力厂小顺分厂、大港头分厂更为“浙铁”的发展壮大和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经战火重获新生

  1939年4月2日,周恩来同志视察云和县小顺村浙江省铁工总厂时说:“‘工’字上顶天,脚立地,工人两字连起来就是天字,你们工人是顶天立地!”同年5月,中共浙铁总厂地下党支部成立,为这座小城注入红色血脉。

周恩来在浙江省铁工总厂演讲地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于6月24日攻陷丽水,把进攻的矛头直指“浙铁”和临时省会云和。为保证“浙铁”的正常生产,除生产通用机械的大港头四厂留守外,制造兵器的三个分厂被迁往远离战火的福建南平。

  “浙铁”刚走,日军的飞机就对大港头、小顺进行了狂轰滥炸。1942年7月初,小顺分厂的发电、供电设备悉数被毁,这座运转了3年零6个月的分厂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发电。1942年7月31日,松阳分厂也被入侵的日寇焚毁。大港头分厂发电设备受损,但很快得到了修复,继续发电,直到1944年4月10日停业,历时5年。龙泉分厂则幸运许多,躲过了战火的蹂躏,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浙东电力厂不仅为丽水地区提供了电力能源供应,而且为丽水地区电网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浙东电力厂厂徽

  1938年,随着丽水地区浙东电力厂各个分厂的建成发电,形成了丽水城区、碧湖镇和大港头3个独立供电区。浙东电力厂丽水分厂架设自城内至溪口长1.5千米的2.3千伏高压线路,是丽水地区第一次出现2.3千伏高压线路。丽水城区供电网通过这条2.3千伏线路向西郊溪口一带送电,宣告丽水城区开始了有高压电网的历史。

  如今的丽水,青山依旧,瓯江如练。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电力厂工人冒死修复机组,为了民族独立在黑暗中坚守、在压迫下抗争的故事永远流传。

来源:国家电网

标签:电力抗战,浙东电力,保障,抗战军工生产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