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部长。
记者:从总体来看,无电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地区。请问,目前这些地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侯永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地区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随着各种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地区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地区相对差距依然存在,绝对差距还在扩大,无电地区的发展尤其滞后。
应当注意,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导致地区间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但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
首先,国家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已经和进一步为西北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全面解决无电区人口用电问题;其次,西北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在体制改革、战略实施、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模式优化等方面可能会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西北部地区的资源与东部地区资本相结合,将使更多的产业转移到西北部地区。这些都为西北部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记者:作为一项基础性生产要素,您认为电力在推动无电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侯永志: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电地区通电,带来的不仅是光明,也为区域的平衡发展创造了新前提。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主要依据是,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发展由资源资本等要素投入驱动转为技术创新驱动等。如果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情况、城镇化水平以及技术创新等指标来看,西北部的部分区域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无电地区的现代经济甚至还没有起步。无电地区解决电的问题,将有助于该地区步入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形成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
这种内生增长动力首先体现在,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受制于劳动力、土地成本要素上涨,东中部以及沿海地区很多加工制造企业利润走低,有些企业将产业迁移至内陆区域。无电地区凭借土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吸引和承接传统产业转移,使得这些企业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而无电地区所在区域将获得后发优势,在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吸收借鉴经验,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第二方面体现在实现能源更科学利用。通电后必然刺激各类用能需求的增长,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农牧民生活中的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的能源消费,这些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需要扩大能源供给量。而西北部区域,如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能源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基地。今后这些能源资源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发挥,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各类新能源通过电网实现更广泛、更高效、更经济、更稳定的利用成为可能。
第三方面体现在更广泛的开展合作。西北部地区发展滞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资源禀赋不足、地理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外,其经济自身发展缺乏活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无电区地处祖国边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通电将有助于陆路口岸的发展,为跨国间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平台。这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记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无电区电力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侯永志:无电地区用电有几个特点:负荷点多面广、用户居住分散、架设线路长。同时,这些地区用电季节性强,生产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农业耕种、排灌、收割,畜牧加工等时节,生活用电主要是晚上生活照明。
现在都在探讨“新常态”,未来整个经济增长有加速也有减速,有上行也有下行。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担心,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因此,无电区电力建设同样需要研究当地发展的规律,提前考虑各种情况下的对应之策,比如工业化潜力、人口年龄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带来的用电波动性需求。
记者: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将赋予无电区通电什么新的含义?
侯永志: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电力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口集中居住到中小城市、小城镇、中心村已是趋势。而解决用电问题,无电区农业生产率得到提升,劳动力富余的状况就会形成,这也就有了实现城镇化的条件和基础。无电地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企业在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时,也可以参与到地方政府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为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提供能源支持。
标签:区域内,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