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54个无长明电边防连队和哨所接通国家电网
7月9日,西藏军区又一个不通长明电的偏远哨所岗巴宗山观察哨接通国家电网,合闸送电。困扰哨所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官兵们“电的心愿”实现了——
边关长明电,幸福不断线
走进西藏军区部分边防哨所感受电的变迁
当今时代,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高效创造生产、生活的能源,电给人们送来了动力、温暖、光明和快乐,带来了舒适便利的生活。
毋庸置疑,电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享受它就如同享受阳光、空气一样自然。然而在风雪边关,你可知边防官兵对电的渴求?明亮的灯光不仅点亮了风雪边关的无尽黑夜,更照得官兵心里亮堂堂、暖洋洋。有了电,生活离幸福更近了。
多年来,为满足边防官兵的用电需求,上级先后为边防连队和哨所配发了柴油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电系统,并修建了水力发电站,但这些供电设备在雪域高原却很容易“水土不服”——柴油发电机性能不稳,油料不堪严寒冻成冰,风力、太阳能发电系统易遭遇暴风雪“罢工”,就连水力发电站也有“冬眠期”。
所幸这些都已是“曾经”。今天,随着一座座边防哨所合闸送电,更多偏远边防单位被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困扰边防官兵多年的用电难题正逐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发电机供电在黑夜中驱走寒冷寂寞——
“送来光明的‘钢铁战友’”
“这是詹娘舍哨所的第一台发电机。”走进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军史馆,陈列柜里一台由四五块碎片拼凑成的雅马哈发电机,格外引人注意。
詹娘舍哨所位于海拔4600多米的悬崖之上,四周壁立千仞、云雾萦绕,哨所官兵对电的渴望,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那年初冬,一位领导到哨所体验生活。战士们为了欢迎他,每晚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牦牛粪火炉旁,轮流讲述记忆中有趣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大家就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看着战士们朴实的笑脸,他流着泪说:“为了守卫哨卡,战士们战严寒、斗寂寞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那段不通电的日子里,“今晚聊什么?”“春天何时来?”成为他和哨长讨论最多的话题。往往还没等商议出结果,星星就已爬上山头,“数星星”便成为了大伙儿排解寂寞的方式。
这名领导下山后,通过多种途径为哨所配发了一台雅马哈发电机。当时,一同送到哨所的还有电视机、影碟机以及大量书籍杂志。
黑夜又一次来临,“云中哨所”的小窗透出了暖暖的光,远远望去犹如璀璨的星星。明亮的灯光像哨兵一样凝视着边防线,“嗒嗒”的马达声给官兵送来了欢乐:“发电机驱走了寒冷寂寞,它是我们的‘钢铁战友’!”
好景不长。一天早上,战士们发现哨楼后面的发电机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最终在落差几百米的半山腰发现了四分五裂的发电机。看到每天送来光明的“战友”被一场大风吹下山崖,战士们号啕大哭。几个人将碎片拼凑在一起,就像医生抢救病人一样想让它“起死回生”……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落泪。
不久后,在各级领导关心下,军区投资数百万元为偏远边防连队和哨所配备了发电机以及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有了电,官兵们结束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生活,孤寂的哨所有了光明。
能源供电带来丰富多彩的戍边生活——
“强军梦在心里扎根”
海拔4800多米的塔克逊哨所,哨楼楼顶的风力发电机昼夜不息。
“这是上级配发的风力发电系统。”某边防连连长梁建国自豪地说,哨所地处风口,风大时屋顶的铁皮都能被卷走,这么好的风能资源最适合用来发电,风力发电机1小时能产生约3千瓦时的电量。
“如今用电更有保障了。”梁连长手指两排矗立在营房前的太阳能集光板说,风力发电一旦遭遇无风天,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8年前,太阳能发电系统“列装”连队,即使在无风天官兵也能用上电,极大地缓解了哨所用电难题。梁连长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
走进哨所的小型健身房,几名战士正在跑步机上锻炼。“13分50秒!”战士田启义再次刷新哨所3000米长跑纪录,战友们不禁拍手欢呼……就在上个月,连队组织军事体能竞赛,小田勇夺长跑冠军。竞赛归来,哨所像过节一样热闹,大家敲锣打鼓迎接哨所第一位“武状元”。
“有了电,训练条件得到改善,官兵训练热情提高了,成绩自然节节攀升。”连长梁建国高兴地说,哨所通电以后,过去一些训练难题迎刃而解,大家把健身锻炼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娱乐训练两不误,官兵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不过,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只能满足连队基本的照明需求,由于电压不稳,有一次竟然导致连队电器“全军覆没”。
令官兵苦不堪言的事还有很多。2015年8月的一天,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突降冰雹,为防止太阳能蓄电板被砸坏,战士们搬来床板挡冰雹。最终太阳能板完好无损,大家却被砸得鼻青脸肿。
尽管气候恶劣,但官兵们却苦中不言苦:“有了电就有了希望,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为国戍边的信心更足了,强军梦也在心里扎根。”
边防用电并入国家电网让光明常在——
“哨所网络‘连接’世界”
“我考上啦!”今年7月,西藏军区某边防连战士李建军紧握军校录取通知书,兴奋不已。看着他激动的样子,连队干部也为他流下了高兴的泪水。
两年前入伍的李建军,一直怀揣着大学梦,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学习室里度过。然而,每年冬季河水流量下降,给连队供电的小型水力发电站经常“罢工”,小李晚上只能借助烛光复习功课。
去年连队供电并入国家电网,昔日“点灯熬油”的场景一去不返。“如今连队再也不会停电了,一定会有更多战友实现考学的梦想。”小李说。
2012年至今,西藏军区积极协调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总公司,把边防偏远单位用电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截至目前,已先后为54个无长明电的边防连队和哨所接通国家电网;预计到2019年底,另外33个连队也将实现全天候通电。
长明电为哨所送来视频监控、大功率通信等高科技装备,戍边质量不断提升。今年4月,昆木加哨所值班战士张勇不需再用高倍望远镜巡查,而是通过操作可视值班系统,高效便捷地监视防区内的一草一木。
满足全天候用电需求,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在改善。去年,拉丁拉哨所迎来第一批电器,戍守哨所8年的四级军士长王辉看到哨所用上了电冰箱,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下我们可以随时吃上新鲜肉菜了,战友们再也不会得高原综合征了。”
如今,许多偏远哨所通了网络,战士们有了与外面世界连接的“桥梁”,视野更开阔了。一些连队还配备了“村村通”接收机、边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等,创建了“雪山文化远程教育学校”,战士们执勤训练之余,还可以自由学习充电。
目前仍有几十座偏远执勤点尚未接入国家电网。这让人心怀期待:什么时候,温暖的灯光也能点亮千里边关每个角落?什么时候,那一盏盏灯光可以照进每个边防官兵心里,点亮通往幸福的路。
(刊头照片由西藏军区后勤部提供)
当“电的心愿”变成种子
■ 陈小菁
社会发展到今天,当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电器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对于“电”这种能源的感觉已经如同呼吸空气一样,平常而自然。谁都知道电的重要,但谁也不会为用电而发愁。然而在风雪边关,电却是那么金贵,那么真实地牵动着边防官兵的心。
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边防哨所大都远离城市、无社会依托,电力保障只能依靠太阳能、风能、水电站或柴油机发电等方式来解决,加之全靠自我保障的供电系统运行不稳定,正常用电对边防官兵来说近乎奢求。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年春节,大雪封山后的乃堆拉哨所气温骤降,发电机的机油和冷冻液都冻上了。除夕夜,为了能和全国人民一起收看春晚,战士们找出一台手摇发电机应急,但由于功率太小,收看到的电视画面时断时续、“雪花飞舞”,战士们硬是靠手摇发电坚持到晚会结束。
往事艰辛却也难忘。今天我们欣喜地发现,即使在遥远的边陲,边防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手摇发电机到柴油发电机,从风力发电到太阳能发电系统,从修建小型水电站到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军地协力为哨所解难题、送温暖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个个边防“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
“鸟枪换大炮”的边防官兵从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中,感受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给边海防建设带来的“水涨船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戍边能力的提升。同时,依托国家电网建设规划破解边防用电难题,是军民融合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边防哨所饮水、出行、看病、取暖、吃新鲜蔬菜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长远之策。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为边防解难题“永远在路上”。相信有各级组织的持续关注、倾情关爱,有军地双方共守边关的众志成城,搭上军民融合发展快车的边海防建设,必将迈出更加稳健、铿锵的步伐。
有多少电力建设项目就有多少关于“电的心愿”,当这些心愿变成种子,在雪山深处、高原边境生根发芽,坚定的是边防官兵“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执着信念,筑就的是新一代戍边人铭记初心、无怨无悔的青春梦想!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西藏军区,长明电,边防连队,哨所,国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