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届时不仅可以解决海岛居民用电问题,还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4月,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海域首批3台风机并网发电。
今年3月,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110千伏升压站受电成功。
2017年6月,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首台风机安装。
在珠海南部的伶仃洋海域,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众多海岛,长期以来,海岛单位及居民用电备受困扰。随着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和万山海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桂山项目”)的建设和推进,今年底这个问题将得到有力缓解。
桂山项目由南网能源公司旗下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电公司”)投资建设。其中,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是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98兆瓦,本期建设120兆瓦,计划2018年底建成投产。届时,不仅可以解决东澳岛、桂山岛、大万山岛3个海岛、700余户单位和居民用电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还能将约90%的电力回输给珠海陆地电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4年核准,耐力与初心的考验
“项目的核准前后跨越了4年!”风电公司计划发展部副经理张华锋说。
这4年,指2012年4月国家能源局批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开始,至2016年6月正式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核准为止。
这4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开始项目路条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海洋专题报告上报国家海洋局审批,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取得17项核准支持性文件中的15项,剩下两项涉海专题。这两项批文还没下来,适逢2013年国务院下放行政审批权力,项目的审批转到了地方主管部门。”张华锋回忆,“这段时间经受了无数考验。”
此前,广东省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上没有先例,风电项目的审批过程较为谨慎,社会各界对海上风电开发认识还不够深入;在项目前期报审过程中,又遇到了军事、防洪、海洋生物保护区等多个关口。单是用海预审、海洋环评这两个专题报审,就从2013年7月到2016年6月,用了整整3年时间。
按照场址布置,项目场址居于白海豚保护区外,但考虑到白海豚活动区域,桂山项目团队积极配合海洋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专题及其子专题进行多方论证及专家评审,召开环境保护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并采取控制项目规模、缩小用海面积、风机优化布置等措施,每一次调整对项目组都是严峻的考验。
如为了避开国家保护动物——白海豚经常出没的区域,项目缩小了用海面积,项目组对风机排布位置进行不同排列方向和行列间距的方案比较,提出了兼顾发电量效率和节约用海面积的优选方案。在工程实施中,充分考虑减少施工方案及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往往是一个问题解决,又出现另一个新问题,过程很艰辛。”风电公司工程部项目经理苏荣说,“风电开发,在广东省是第一家。我们是探路者,目标就是务期必成。”
那段时间,白天跑批文,晚上交流进展、沟通问题,每天滚动更新进度表,晚上讨论到半夜、节假日加班是常态。就这样,在南方电网公司正确领导和南网能源公司主导下,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项目团队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问题一个个解决,2016年6月终于取得项目核准。
从无到有,把困难一项项攻克
项目核准后,来不及舒一口气,项目组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从之前跑专题评审、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协调,转向克服自然环境挑战以及技术难点的突破上,寻找天时地利人和。
我国海上风电的开发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项目所在区域常年有台风,海上盐雾大,对国产大功率海上风机的抗台风、抗腐蚀的适应性及电网稳定接入有更高的要求;风电场区域位于珠江口,周边航道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风机整机运输和安装、海缆长距离敷设的难度;风电场升压站选址在珠海市万山区三角岛,是全国首批生态修复试点无人岛之一,要求对海岛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再进行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开发。这些挑战,让项目难度骤增。
据了解,选择三角岛作为升压站场址,是从地理、经济等角度考虑。它位于东澳岛、桂山岛、大万山岛的中间,可通过35千伏海缆连接到这3个岛,并通过吉桂甲乙线110千伏海缆连接到220千伏吉大站,不仅保证海岛供电安全、稳定、可靠,同时把3个海岛的微电网与陆上主网连接,实现海岛孤网与陆地电网联网供电。
从珠海市区的香洲港码头出发,登上轮渡,经桂山岛接驳小艇,颠簸3个小时后,就到了20公里以外的三角岛。
无人岛上建站,谈何容易?“早期到无人岛工作的条件很恶劣,没水没电没信号,名副其实的荒岛。”工程监理方——广东创成监理公司总监刘旭回忆说,照明靠煤油灯和手电筒,用水只能用海水,晚上睡觉用的是自带的行军帐篷,蚊子像没见过人似的使劲叮咬。有一个年轻的同事,上岛半个月之后返回陆地变得“面目全非”,“胡子拉渣,像个野人一样”。
作业面广,怎么办?就将项目划分为“风机岛工程、110千伏升压站和吉大站接入工程、110千伏送出海缆工程、35千伏联岛海缆工程”四大模块,同步有序推进。
参建单位多,怎么办?从设计、监理到设备供应商、各标段施工单位累计20家,项目团队全部前移到一线,与参建单位成立联合办公项目部,从周例会、不定期的专题会到月例会,进行充分协调和科学调度,严控安全、质量和进度。
施工窗口期,与“天鸽”赛跑
和陆地施工相比,海上施工“看天吃饭”的特点更加明显: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2月是冬季季候风,海上风浪大,而3、4月雾气重;剩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7、8、9月又是台风多发季节。留给建设者的施工窗口期非常有限。
施工单位——中交三航局的席石磊介绍,“在陆地上能轻易安装的大型施工设备、风机等,在海域施工难度系数成倍增长;再加上海洋的特殊性质、无常的天气变化、变幻莫测的海流,这些都对施工带来巨大困扰。”
抱着必胜的信念和对项目难度的充分预期,项目团队带领各参建单位,一点点推动项目前进。
2017年6月11日,美丽的伶仃洋海域矗立起两座银白色风机,桂山项目首批前两台风机成功吊装,标志着国内首个四桩导管架基础型式上的风机整机安装关键技术成功应用。
工程注定不平凡。在风机安装高峰期,恰逢50年一遇的强台风“天鸽”登陆珠海。此前根据权威气象资料,项目组预判到“天鸽”可能正面袭击珠海。情况紧急,风电公司跟设备厂家、施工、监理等各方单位召开电话会议进行工期和风险评估,决定采取非常手段:在码头完成1台风机整机拼装、另1台风机上完机舱不上叶片后出运,避免避风时扫风面积大而造成船机稳定性不够;整机拖运至现场安装,另1台风机载往避风锚地,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台风造成的损失。
接下来是争分夺秒与台风赛跑:2017年8月19日,调整风机整机拼装、运输和安装计划;
8月20日,风机整机拼装后验收出运,21日安装完成;
8月22日,所有船机、人员安全撤离到广州港避风锚地;
8月23日12时50分前后,“天鸽”在珠海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达17级,刷新了1983年以来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台风记录。
“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虽然增加了一趟船期,但最大程度地确保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苏荣回忆说,此次台风,还有效检验了桂山项目使用的两种风机的抗台风性能。
风雨过后,“风光”无限
今年3月13日,桂山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110千伏三角岛升压站受电成功,这犹如整个海上风电场的“心脏”开始跳动,所有风力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将在此汇集,通过送出海缆连接到陆地上的电网,输送给千家万户。
4月3日,项目再传喜讯,首批3台风机并网发电,标志着在风电设备国产化、海上风机基础形式及施工技术示范上取得了实质性应用,这将为广东省后续海上风电开发提供宝贵的经验。
目前,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项目进度。按计划,5月中旬,一期34台风机将全部安装完毕,接下来开展系统调试、并网发电,项目建成指日可待。
南网能源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桂山项目是落实广东省人大督办、广东省政府部署,也是践行南方电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解决珠海万山区海岛用电难题的民生工程。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向周围的东澳岛、桂山岛、大万山岛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还能将约90%的电力回输给珠海陆地电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有专家这样算了一笔经济账:本期120兆瓦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风电场每年可发电量近2.6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8.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67万吨,在25年的项目运营期共节约标煤217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南网报记者 洪佩娜 通讯员 涂军
》时间轴
桂山项目进度表
1.前期阶段
●2012年4月,桂山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2013年3月,万山海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核准,装机容量19兆瓦,投资3.86亿元;
●2016年6月,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核准,规划装机容量198兆瓦,本期批复装机容量120兆瓦,投资26.83亿元。
2.项目建设阶段
海岛微电网项目
●2013年7月,风电公司接管桂山岛供电业务;
●2014年9月,东澳岛智能微电网建成投运;
●2017年8月,桂山岛智能微电网建成投运;
●2017年10月,大万山岛驻海岛部队供电工程如期实现送电。
海上风电场项目
●2016年9月,项目开工;
●2017年6月,首批前两台风机成功吊装;
●2018年3月,110千伏三角岛升压站受电成功;
●2018年4月,首批3台风机并网发电;
●2018年底,计划建成投产。
》政府规划
至2020年底广东将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4月23日,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的通知。《规划》明确了广东省海上风电建设装机目标:到2020年底,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
根据规划,全省海上风电场址共23个,总装机容量6685万千瓦。包括:近海浅水区(35米水深以内)海上风电场址15个,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其中粤东海域415万千瓦,珠三角海域150万千瓦,粤西海域420万千瓦;近海深水区(35-50米水深)规划海上风电场址8个,装机容量5700万千瓦,分布在粤东、粤西海域。
》施工难点
设备巨无霸,海缆敷设难
桂山项目的桩基、导管架、风机各约400吨,其中风机轮毂高度90米(相当于30层楼)、叶轮直径112米。
这样的巨无霸,怎么办?经项目团队研究,项目施工使用大型、专业的运输和安装船队进行安装,创下了13个小时成功吊装两台风机的记录;同时,在国内首次成功将导管架基础应用于海上风电场项目,采用四桩导管架基础方案,克服了珠江口海域夏季台风和地质条件复杂等恶劣工况,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大幅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还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
海缆敷设难,怎么办?110千伏海缆共计两回,累计长度39公里;35千伏联岛电缆共3条,累计长度约36公里;集电海缆共34条,累计长度36公里。海上敷缆需要面对港珠澳大桥通航孔对船只限高、航道密集、施工期遇到台风以及冬季季候风、对周边利益方的管线保护等,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通过严格施工船选型、科学合理安排工期、通过航道时减速加强了望、每天通过专业气象台观察气象信息、管线交越保护等管理手段,确保了施工安全。
》媒体看风电
《南方日报》: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将成为广东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海上风电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制高点。科学合理开发海上风电是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更是国家能源供给侧的重大改革。
海上风电已经成为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抓手。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到2020年底,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建成投产约3000万千瓦。由此可见,海上风电产业将成为广东省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之一。
本版图片由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海上,风电,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