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立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依然寒气逼人,最低气温仍处于零下20摄氏度。
火炕是青海农家取暖的必需品,既可以会客,请宾客上炕,盘腿坐在炕桌前谈天说地拉家常;亦可以当作床,供家人休憩睡眠。但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日渐普及,火炕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禁有人唏嘘农村丢掉了传统。然而随着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在青海农村,“火炕”不仅延续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更使环保意识根植在农牧民心中。
火炕改电延习俗村民集体来点赞
2月11日,阳光透过明亮的落地玻璃窗斜射进尖扎县上庄村村民许富友家的屋里。许富友与两个哥哥正盘腿坐在炕上,聊着新一年的打算。
“来,来,快进屋,屋里暖和。”许富友的爱人热情地掀开门帘,邀请记者一行进屋,一股暖流扑面而来。许富友掀起炕上的毛毯,指着毛毯下红色的板子说:“这就是电热炕,开关在墙上,我们去年冬天就用上了,跟火炕的感觉没有区别,可比火炕方便多了!”在许富友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挂在墙上的一个手机大小的白色智能温控器,温度设定45摄氏度,当前温度43摄氏度。“我们安装电热炕以后,炕烟没了、灰尘少了,家里也干净了。”许富友一边演示操作一边高兴地说。
许富友口中的电热炕是政府和供电公司推广实施的新型清洁取暖设备,直接将一个红色的板子放置在原先盘好的炕上。其原理是利用碳晶热板在电场的作用下,以及远红外辐射的形式对外传递热量,其电能与热能转换率98%以上。通电3分钟左右,温度迅速升高,并以恒定的对外传导加热,达到设定温度后自动停止加热。
电热炕方便好用,但最初安装时老百姓们也是精打细算了好一阵子,都怕电费太高负担不起,详细了解后才打消了顾虑。兰拉木什大姐家的电热炕大约有6平方米左右,每天加热10小时,电费不到1元钱。她笑着说道,“现在日子好过了,这点儿电费还是能掏得起。”
示范引领小成效吸引万众大能量
“这个东西费不费电?安不安全?”在同仁县一家电热炕代理门店内,莫名而来的四五个村民对展示区内的电热炕样品来回触摸、敲打,不时向店主询问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店主金维国一直笑吟吟地详细解答并演示着操作方法。
2015年4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电能替代工作,在尖扎县重点推广实施电热炕清洁取暖项目。当第一批电热炕在尖扎县康杨镇西么拉村与沙力木村515户村民家中安装使用,这种先进的技术第一次走进了青海寻常百姓家,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口碑相传,吸引周边村落和更多的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如今,电热炕已经走出尖扎县,在临近县市推广开来。
看到商机的金维国便将以前经营的小百货商店扩大规模,同时做起了某品牌电热炕代理的业务。“我就是看好电热炕的市场前景,加上供电公司的服务,从目前的销售量来看,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刚刚做成一单生意的金维国满脸欣喜地介绍自己的生意经。
目前,青海全省已推广电热炕11500户,主要集中在进行项目试点的尖扎县及周边的化隆、同仁、平安等县市。“通过推广应用,我们详细掌握了电热炕的技术、品牌和适用范围,为全省乡村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青海电力营销部主任展洁介绍。
下一步,青海电力将专门制定管理机制并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确保电热炕安全高效普遍使用。
一方面将促请政府成立电热炕实验监测中心,出台青海省电热炕技术标准,严格电热炕准入市场条件,强化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技术先进、工艺领先的新型电热炕产品,争取从人体安全电压方面实现新突破。
清洁取暖助环保水清草绿天更蓝
不仅在河湟谷地,远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三江源核心地区,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玛多县,电热炕也在当地牧民家中逐渐普及。
提及电热炕,50岁的东措脸上满是喜悦。东措家住玛多县马查理村,自幼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他最懂得草原深处冬日刺骨的寒冷。东措家中平时都以烧牛粪来取暖,遇到连续大雪天气,他不得不和村里人长途跋涉去外地拉煤来维持取暖。而电热炕的普及为这一切画上了句号。“把牛粪捡拾烧了,对草原而言也是一种过度索取,牛粪本来就应该回归草原,增加其肥力。”深爱这片草原的东措告诉记者,电热炕不仅减少污染排放,也对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玛多县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4.1摄氏度,全年12个月中取暖期长达11个月,取暖在玛多县成为“刚需”。201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指示精神,率先在玛多县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示范项目,并逐步向三江源16个县市推广达成共识。
按照“县城以内煤锅炉改电锅炉集中供热,县城以外推广分散式电采暖”的实施方案,东措家中安装了一张电热炕。“用电取暖很方便,想想以前每次用牛粪煨炕都是烟雾弥漫,整个村庄都是牛粪的味道。而现在都改善了,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好生活。”说罢,东措双手合十默念着什么。
牧区烧牛粪,农村烧秸秆,农牧民群众昔日的就地取材算足了经济账,却忽视了环保账。如今,从烟熏火燎的火炕到干净方便的电热炕,炕还是那个炕,没有改变结构,没有改变习俗,但改变的是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消费理念,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灵秀尖扎、在河湟谷地、在三江源头、在大美青海,人们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助力水清、草绿、天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
编辑点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大能源电力企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和表率引领作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心做好“生态+”文章,塑造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
本期策划,编辑特约选取3个地区3个角度,展示电力企业推广“两个替代”工作成果。在常年低温的青海三江源头,聆听“电热炕”给当地农牧民冬季取暖带来的福音;在船行如梭的福建港口,感受岸电项目为现代化码头带来的全新变化;在清洁能源示范省浙江,看清洁高效绿色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如何推进……能源电力企业正在认真践行能源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的清洁替代和消费侧的电能替代,不断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协同打好“蓝天保护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相关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目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青海电力,火炕改电,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