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代表拿手机拍下奖杯,与家人、同事分享此刻的喜悦。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李志杰 摄
此里吾堆在台上即兴表演藏族传统乐器——弦子。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赖增鹏 摄
获奖代表上台前拿手机自拍,留下这一感动时刻。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周志旺 摄
120分钟,64次掌声,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在掌声中落下帷幕。感动人物之所以让人感动,在于他们的努力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向上和旷远。正因为这些人与事,一个企业才有了自己的“味道”,每个员工才能校准自己前行的坐标。
在这里,读懂了什么叫坚持
毛姆讲“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意思是,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这大概就叫——持之以恒,不乱节奏。
6年,2100多个日与夜,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的谢柳俊行走在非洲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大地上,勘探、设计、施工,干着最普通、最基础的电力工作,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困苦;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的吴树鸿从中技工起步,经过苦学钻研、联合创新,成功研发出佛山供电局营配信息集成系统,更是一步步成为佛山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贵州电网公司都匀供电局的“天眼”供电服务队在10年间,对“天眼”服务了2146次,绕行1.57公里的“天眼”钢梁3000多圈,合计5000多公里……
这些感动人物不是渴望着成功,而只是坚持做下去,兀兀穷年,日复一日。他们以时光为友,以信念为伴,透过一个很小的缺口,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给生命填充了无限可能。
时间是生命的表象,而生命的内容却是过滤岁月留下的价值。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不要怀疑坚持的价值,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罗素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在这里,读懂了什么叫突破
“突破”的英文是“breakthrough”,也就是先“破碎”,然后才能“通过”。谁能够忍受破碎的痛苦,谁才有资格言说通过的欣悦。
南网科研院深井接地极项目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000米的地下打个洞,放下40吨的设备,而且要保证排气顺畅,又不影响导电性能,还要考虑耐高温、耐腐蚀等问题。即便是瑞典ABB公司在做类似项目时,打到500米深也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
这些困难广东电网公司机巡作业中心也曾遇到过。2016年初,他们利用固定翼无人机巡线,但设备的细节、本体的缺陷根本看不清。他们陷入了思考:能不能将二维的照片通过摄影测量的技术变成三维照片?能不能实现导线与树木的安全距离计算?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跌倒,眼前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和无边的大海。但他们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瞄准目标再出发,终于看见壮丽的风景。
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人习惯于匍匐在困难面前,认为渺茫的希望不如安守现状,他们的前路永远是冰封的凛冽。而有的人则看清梦想的美好,也认清现实的烦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微小的胜利开始,触发一种积极趋势的到来,最终从喑呜到勃发,像惊蛰时的春雷,发出一声万物生长的呐喊。
这就是突破。
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那个勇攀珠峰的人,但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高峰,去突破,去征服,去创造别人“不相信”的奇迹。
在这里,读懂了什么叫人生
“感动南网”人物和团队的价值,在于展示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生,他们或温暖乡土,或自强不息,或穷极物理。他们可以不伟大、不崇高,但是他们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满意,让大多数人舒服。
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供电局的阳昌彬在抄表的同时做着宣传安全用电、修理电器这种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留守家乡的600多名空巢老人而言,他提供着淡淡如水的温暖,就如同他们的“共享儿子”;云南电网公司迪庆供电局的此里吾堆在云南“北极”——羊拉乡一干就是15年,默默守护这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000多户老百姓家的光明;深圳供电局的王其林明知继电保护专业的工作很苦,但却初心不改:“我希望可以在继电保护专业干一辈子。”他的微信昵称就是三个字——继保工。
这些人不仅仅是工作中的榜样,更启迪着我们怎样看待生活,怎样活成一个有意义的人。
我们不少人在工作的压力之下,容易负面情绪“爆棚”,一会儿抱怨领导,一会儿责怪团队,一会儿感慨回报少,一会儿叹息被埋没。其实,成年人的字典里就没有“容易”二字,某些人心中的诗意和浪漫,更多的是指向一种不劳而获,或者是“少劳大获”,其背后实际是一个个欲望的黑洞。
显然,“感动南网”人物和团队大多展示出来的是一种苦累人生,但他们并没有心生抱怨,反而逆向生长,他们不仅仅是在感动着我们,事实上也在引导着我们:在现代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个人该如何自立、自处、自强。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时间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个体则是时间的函数。人生这个方程式,不必追求结果,只要有意义而又欢喜地度过,就很好。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毛春初
台下的感动
——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幕后
从彩排到正式举行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的两天时间里,记者全程跟踪观察,走近感动人物,寻找感动所在。偶尔的照面、短暂的攀谈,一言一行,不必过多言语,自能体会其中感动。
吴树鸿: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个起点、一个坚持、一次飞跃……从参选“感动南网”到入围,再到最终获奖的点点滴滴,吴树鸿将这段宝贵的经历写成了长达51页的总结,并凝练成一张思维导图。“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总结的标题,也是吴树鸿的座右铭。
正是有了这份总结,让作为第一个出场的吴树鸿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登台,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这位“布衣教授”在彩排间隙也没有闲着,还在为自己的新课题《大电网异常处理智能软件》的优化努力着。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谁说不是呢?
此里吾堆:如果再唱一遍,我还要再加“一点点”
“我喜欢在白色上加一点点白,就像白色雪莲开在雪山上;我喜欢在绿色上加一点点绿,就像绿色的鹦鹉在森林中歌唱……”颁奖礼上,当此里吾堆拉起弦子高歌,现场观众不由地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此里吾堆上台短短几分钟,现场观众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多达10次热烈的掌声。
先坐4个小时的客车到香格里拉,然后坐飞机到昆明,再从昆明转机到广州,历经千山万水从迪庆高原的羊拉乡到达广州……尽管路途遥远,此里吾堆仍不忘把“好朋友”带过来。“平时在乡里搞供电服务时基本都讲藏语,再加上第一次在这种大场面讲话,我太紧张了。”对此里吾堆来说,弦子在,心就安定了。
“如果下次还有机会再唱《一点点》,我会加上一句:我喜欢在努力工作上再加一点点,让羊拉藏族乡亲们的灯光更璀璨。”
张芳林:一句“张爸爸”,让硬汉泪洒现场
“张爸爸,谢谢您的帮助,您是我们永远的爸爸!”颁奖礼现场,在张芳林不知情的情况下,曾经帮助过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的孩子们出现在大屏幕上。当听到孩子们称自己为“张爸爸”时,张芳林泪洒现场。现场主持人、观众深受感染,流下热泪。
十余年来,张芳林一直利用自己的节假日和公休,通过献血、捐资、参与突发救援等方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
“志文、福和大哥,你们加油!”回到座位上,张芳林拭去眼角的泪水,微笑着与准备上台的其他获奖代表击掌鼓劲——这是他多年参与突发事故救援养成的一个习惯。
王福和:女儿献出16支金笔赠予获奖者
“我老了,这次来想借助‘感动南网’的平台,把灯文化传承下去。”这次来领奖,王福和有点小遗憾。“我参与撰写的《海南灯与电的文化》书籍已处于印刷阶段,但赶不及拿来颁奖礼现场分享给大家,可惜了。”
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王老的女儿王南婉拿出了自己的私人藏品——16支上世纪70年代出产的“永生幸福”牌钢笔,笔尖是14K金的,作为礼物送给本届获奖代表们,笔杆上是手刻的“感动南网”字样和获奖代表的名字。
“一支笔相当于当时两个月的工资,但我很珍惜跟‘感动南网’的这份缘分,我也被其他获奖人物深深感动。”王老微笑道,做收藏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享受,而通过“感动南网”把收藏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才是收藏的意义所在。
苏远清:今天是值得写入日记的一天
“主持人一问我就有点紧张,一紧张就说错。”因为航班原因,苏远清到达广州时已错过了第一轮彩排。当轮到他上台彩排时,他紧张得听不清主持人问了什么问题。排练结束后,苏远清赶紧和主持人进一步沟通,一个人在走廊上把手机当话筒一次次地练了起来。
颁奖礼前夜,苏远清决定把自己的获奖感言写到日记本里。“果然,写完照着读了两遍,没问题了。”苏远清说,“今天晚上我会再写篇日记,把我得奖的事、今天的感想和未来的打算都写一写。”
老挝南塔河电站管理团队:电站到家的距离有多远?
从电站到广州最快需要多久?
从老挝项目现场赶来参加颁奖礼的老挝南塔河电站管理团队给出了答案:从电站出发,转两次汽车到达中老边境,再乘两次飞机落地广州,直奔现场,用时10小时,全程无休。
奔波,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在还未到达之时,就已提前把回程的票订好了。“项目还有工作等着我们,没时间回家了,下次回来应该就要到春节了。”说罢,团队成员龚宏伟自言自语:“快了,快了,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
家,那么近,又那么远。“常回家看看”也许是奔波在外的人们常奏响于心间的旋律吧。
王其林:把观众席当成继保室就不紧张啦!
“获得‘感动人物’其实有点惭愧,我们做继保的说白了就是个‘钉子户’,没那么伟大。”本应提前一天到达现场参加彩排,但王其林还是被工作“绊住了脚”。在颁奖礼当天才从深圳一早赶来。作为第二位出场嘉宾的王其林,上台后挥手、微笑、问好,动作行云流水,看不出一丝紧张和疲态。
问到上台的小技巧,王其林笑笑:“灯打到脸上后,根本看不见观众席,把台下想象成自己最熟悉的继保室就不紧张啦。”
“风餐行者”:把奖杯带回去,给家人一个惊喜
“风餐行者”由三位90后组成,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能从事西电东送线路维护工作,我的青春无悔。”团队成员刘康伟说。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我们一直没告诉家里人我们的工作内容。”刘康伟说,“这次来领奖也没给家人说,想等着把奖杯领回去,给他们一个惊喜。”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窦小兵 杨彬 通讯员 黄语嫣
》声音
◎嘉宾感言
“感动南网”感动了我。感谢南方电网11年来对“天眼”的守护与支持,感谢南方电网培养出“天眼”供电服务队这样优秀的团队,为天眼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 王启明
2017年我以评委身份参加了第五届“感动南网”评审会,今年又以嘉宾身份参加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这让我对南网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能打动南网人,也能感动全社会。
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 杨兴锋
羊拉乡的环境很艰苦,但此里吾堆所长15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为乡亲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用电难题。这次他获评第六届“感动南网”人物,我们全乡人都为他高兴。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副乡长 扎西
◎媒体看“感动南网”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我们了解到万家灯火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些感人故事和优秀典型,更让我们看到了南网人的创新与进取,坚守与奉献,我深受感动。
《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 姜晓丹
一个人的职业尊严,来自专业和敬业,而不是职位的高低,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感受。大家都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真的是值得学习的榜样,那份坚守、那份执着,很激励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新华网记者 李幸子
咱们的职工优秀、感人,学习和宣传优秀典型,就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推动社会进步。
《工人日报》广东记者站记者 叶小钟
一个个平凡的南网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倾心倾情,点亮了万家灯火,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心;一支支敢为人先的南网创新科研队伍不畏艰辛,为电网高质量发展探索前行,赋予坚强电网十足的底气。“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品牌形象,因为这些平凡的电力英雄而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电力报》记者 黄怡亮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韩晓彤 整理
◎感动大家谈
“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们服务的时候。”“感动南网”正是将眼光深入基层的大海,找到这些锚,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光芒。平凡的工作中亦可见不凡,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忘初心,坚持信念,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你我,感动南网。
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乌当供电局计划建设部 陈明杰
“感动南网”人物和团队都是我们平凡岗位上的一员,他们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感动南网”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云南电网公司新闻中心 陈波
十几年坚守,千次保电,王志文用责任和汗水兑现了“三个零”的庄严承诺。每一个“小我”的默默奉献,既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也积累成南网大家庭守护一方光明的强大力量。
广州越秀供电局配电部 许若筠
满怀深深的敬意,我在现场观看了“感动南网”颁奖礼。这是一场南网人的精神盛宴,在这个闪闪发光的舞台上,耀眼的是不是什么明星,而是我们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南网人。他们用初心与奉献、爱与坚守点亮了万家灯火,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我们直击心灵的震撼。
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 陈贤
“感动南网”人物和团队,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诠释着“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他们既是我们的榜样,也是30多万南网人的缩影。榜样就在身边,我为自己是一名南网人而骄傲。
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党群部 周世伟
王其林是我们万千继保人的代表。坚守一线奉献自我,守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这就是继保人的“钉子精神”。
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 李梦琪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彭文蕊 整理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南方电网,感动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