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开工建设。(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贵州电网公司都匀平塘供电局天眼供电服务队定期到天眼开展电力设备巡视。 龚雅琴 摄
近日,FAST核心阵科学和技术研讨会暨FAST落成八周年纪念活动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举行。“回想起‘中国天眼’最初的模样,再看看如今的发展,真是感慨万千。”纪念活动上,天眼供电服务队队长杨昌春眼中满是回忆。据他介绍,经过一系列技术升级,预计今年内“中国天眼”所在的克度镇年平均停电时间还将大幅下降,供电可靠率将提升至99.98%以上,为“中国天眼”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电力保障。此外,智能化运维预计每年可减少维护成本约20%,进一步优化电网运营效率。
30年相伴
立项之初便成立服务队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幽静的山谷中,有一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喀斯特洼地——“大窝凼”,因其电磁环境极为干净,从全国2000多个备选地中脱颖而出,成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最佳建设台址。这一令世界瞩目的科技奇迹被誉为“中国天眼”,自1994年项目启动以来,始终离不开电力的默默支持与保障。
项目启动后,天眼供电服务队也随之成立。“为了满足‘中国天眼’用电的高标准要求,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由多个专业的36名技术专家组成的综合性服务队。”杨昌春介绍。
2016年“中国天眼”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天眼供电服务队通过“三定”“三制”固化对天眼的供电服务,以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管理部门的信赖。今年夏天,一场大雨夹着泥石流给“中国天眼”的供电设施带来了巨大破坏。“中国天眼”项目部管理人员甘仁波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为‘中国天眼’提供生活用水的抽水变压器和部分线路被淹毁,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抢修任务,十分钟内,天眼供电服务队的7名队员就赶到了现场。“当时大水还没退去,队员们就已经开始查看水毁情况,商量抢修方案。”甘仁波说道,“水一退,他们毫不犹豫地蹚着泥水开始工作。”
队员们在现场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渴了就喝点水,饿了就啃点面包。”一位队员回忆着,“一直到晚上9点,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
甘仁波说:“这几个小伙子平均年龄才27岁,他们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让人既敬佩又感动。”
寻求新突破
配电网年内将再升级改造
平塘县克度镇依托“中国天眼”,已打造出一个具有“科普+研学”融合发展模式的“天文小镇”。小镇内已建成国际天文体验馆、天文时空塔、南仁东事迹馆以及球幕飞行影院等多个科普景点,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天文知识的重要窗口。
天文科普旅游热潮兴起及“中国天眼”用电的高标准要求,对传统供电带来新的考验,贵州电网都匀供电局在“十四五”期间,在“新”字上求突破,致力于克度新型城镇化配电网示范区建设,按照“设备一流、技术一流、标准一流”的要求,全力组织“天文小镇”及周边供电设施升级改造,实现电网设备可观、可测、可控,达到智慧运行目标。
都匀平塘供电局供电指挥班经理杨泰平介绍,通过在FAST零号变低压侧加装大功率UPS设备,实现了稳压与消除杂波的功能,确保了FAST馈源舱等设备电压不受故障影响发生闪动。“这就像是给‘中国天眼’的供电系统上了一道保险,哪怕电网出现故障,也能确保‘中国天眼’稳定运行。”杨泰平形象地比喻道。
同时,在配电自动化开关加装中压载波通信模块,有效解决了电磁波宁静区中自动化开关的通信难题。“以前这个区域的通信总是不畅,现在有了这个模块,实现了线路故障的快速隔离排查,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杨泰平补充道。
此外,建设电缆线路完善网架结构、开展巡视运维等工作,使区域供电可靠性目前达到了99.977%。
“我们要借助‘电鸿物联’技术,将‘天文小镇’配电网打造成具备‘智能监测、停电感知、站房可视化、负荷实时监测’等功能的数智电网,实现运维质效的大幅提升。”杨昌春充满期待地说道。
除了上述已开始实施的举措,2024年还将探索新的突破。“我们将完成110千伏变电站至‘天文小镇’的10千伏线路直送工程,对核心区域内10千伏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更新。”杨泰平信心满满地介绍,“依托人工智能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前沿技术,实现核心区域电缆的精益化运维,确保电网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田园 陈家茂 莫治仁)
标签:中国天眼,供电可靠性,贵州电网,都匀供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