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献策

技术献策

广州变电站建设不再陷入“邻避困局”

  2016-04-29

  编者按


  变电站建设是城市发展中一个典型的“邻避问题”: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新增用电负荷问题,离不开变电站的建设,但人们对变电站存在电磁“辐射”、致癌危害的误解,却往往令变电站“难产”。


  如何消除这一“邻避反应”?广州供电局从难产的变电站修建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摸索出一套应对“邻避反应”的方法:一方面科普宣传从“事件化”转向“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新型政企关系,把规划前置,合法合理护航电网建设,让变电站建设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典型邻避问题。


  “‘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广州供电局基建部主任冯庆燎从事变电站建设已经十几年,他口中的“老大难”问题,即是指选址于广州市先烈中路的220千伏永福变电站,从2000年启动选址、2004年筹建、2006年环评工作陷入僵局,到2011年进入施工阶段,至今历时逾15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在下月初投产送电。


  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邻避问题”:一方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新增用电负荷,离不开变电站的建设;另一方面,人们对变电站存在电磁“辐射”、致癌危害的误解却让变电站“难产”。如何加快推进变电站建设,成为横亘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广州永福变电站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例,但它所呈现的因邻避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处置过程,却倒逼着广州供电局创新性地探索出一套应对办法和制度。近六年,广州建成了100座变电站,也让广州成为全国首个拥有300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省会城市。


  广州供电局究竟用了什么“良方”,让“闻电色变”的变电站建设实现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的速度?


  科普宣传结束八年“拉锯


  22日下午,家住淘金家园的李姨接孙女放学时蓦地发现,先烈中路太和岗边上施工多年的“围蔽圈”不知何时已拆掉外墙,一幢崭新的“连体别墅”映入眼帘。“看来是要通电了”,对这幢新“别墅”,快70岁的李姨十分熟稔,“看着它被吵吵嚷嚷10多年,终于尘埃落定了”。


  数公里外,广州供电局基建项目管理团队的一干工程师,也在电脑前加紧对这个变电站做3D模拟运行数据监测,为其即将投产送电做最后准备。


  上世纪末,越秀区作为广州老中心城区,用电负荷保持平稳增长,但越秀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增长,导致变电容量难以满足供电需求。“尤其在区庄、淘金一带,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密度高,造成供电负荷急骤增长。”冯庆燎回忆。


  2000年,广州供电局开始选址。按科学输送电要求,这个变电站站址需要选在太和岗两平方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就无法满足负荷中心区域供电及电网规划要求。


  2004年,通过多方论证和协调,广州供电局选定先烈中路太和岗路段拟建永福变电站。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就有附近居民对变电站的修建存在抵触情绪。”广州供电局计划部主任助理吴靖介绍。“初期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变电站造成电磁‘辐射’,二是变电站周围工频磁场致癌,三是选址过于靠近居民区。”


  为消除误解,广州供电局成立了10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到周边各街道、小区,通过制作宣传册、宣传板、组织现场座谈会等,希望理性引导公众走出认知误区。然而,传统科普宣传收效甚微,2006年,永福变电站的环评工作陷入了僵局。


  “只能是亲眼看、亲手摸,才最有说服力。”吴靖说,2008年,该局分批邀请公众代表、媒体记者、意见领袖、评估专家进入已建成的变电站参观,现场测量变电站相关数值;走进邻近变电站电网员工办公楼、宿舍,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看到测量表上的数字真的吓了一跳,”李姨的儿子就是代表之一,他回忆,“变电站内的工频才50赫兹,而我们的手机信号频率单位是兆兹,也就是说即使有‘辐射’也比我们使用的手机要小得多。”


  以“眼见为实”的方式科普,加上媒体的二次传播,让不少居民的态度悄然发生转变,对变电站的建设从恐慌到接受。


  2011年,停滞多年的永福变电站项目完成批后公示,进入施工阶段。“这可见科普的威力。”冯庆燎说:“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数据比口说一百遍‘无害’都更有说服力。”


  政企携手护航电网建设


  从开始选址到最后建成、投产、送电,永福变电站历时超15年。“当中的原因,我们也一直在总结和借鉴。”吴靖表示,广州供电局从中吸取教训,把科普宣传从“事件化”转向了“常态化”。


  首先,广州供电局通过搭建展览馆、制作宣传画册向市民免费派送、制作科普微电影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播发等科普电力知识。其次,该局近年来定期组织市民、专家、媒体、意见领袖走进变电站、临近变电站的办公楼、员工宿舍等地参观,用实地检测数据说话。再次,广州供电局主要负责人主动上线参与电台、电视台节目互动,线下则走进社区开展现场讲座,以消除公众对变电站的误解。


  “民众不了解,只能说明科普不到位,或相关解释缺乏说服力,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漠视民众的意见表达。”吴靖说:“科学所能表达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比科学更重要的是让民众信服的治理规范。”


  吴靖透露,人们对永福变电站的争议,到了后期,周边居民的声音已转向为“先有小区再建变电站的规划不合理”“变电站建成后影响房价”。


  科普之余,怎样才能破解变电站“进城难”?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广州供电局不断总结分析,提出了“规划先行”的法治理念。经多方努力,广州在2010年2月出台办法,在国内首次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如今,楼盘项目必须将变电站写进规划,业主购房时清楚明了,从而避免了冲突。”吴靖说,该办法实施后,该局下辖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居民区变电站建设所带来的许多“邻避问题”顺利化解。


  此外,广州供电局会同广州市规划局编制6种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设计,并纳入到《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中,市民一目了然。“近6年就修建了100座变电站,这个速度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冯庆燎说。


  据了解,广州供电局所探索出来的这一套“积极科普+规划先行”应对由变电站建设引起的“邻避问题”的办法,已在南方电网公司内成为样本。广州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不能完全排除‘闻电色变’,但我们仍然会坚持不懈地做好科普宣传,紧密联系政府,做好企业担当,不断探索应对‘邻避问题’的方式、方法。”


  ■观察


  除了科普教育更要有科学思维


  变电站属于典型的“邻避问题”因子,它所带来的“邻避冲突”困扰着不少大中城市的发展,广州也不例外。


  “十一五”期间,广州需建设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8座,但因前期工作受阻,实际投产变电站仅为69座,电网规划实现率仅70%。


  事实上,从变电站建设所引发的“邻避冲突”可以发现,公众对邻避设施的反感,直接来源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担忧。信息公开不足、政企与民众互动缺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科学常识匮乏、科普工作不够也是重要背景。因此,广州供电局把过去灌输式、突击式的科普工作向贴近性、常态化方向转变,让人们从恐慌到认知,再到接受。


  但实际上,造成邻避问题还不仅仅源于某个项目可能对社区、对公众产生安全损害。广州在处置包括永福变电站建设在内的几起争议时发现,由于前期规划和监督不明晰,公众把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矛盾指向了项目建设,延长了变电站建设周期。而当立法“明确项目配套电力设施必须与开发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报建”后,30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


  可见,在邻避项目中,科学所能表达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比科学更重要的是治理能力。这些项目的解决之道,不仅需要开展细水长流般的科普教育,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具备科学思维,这样才能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应对邻避挑战时就可以多一份从容。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长期关注邻避问题现象,她认为,作为解决邻避问题辅助方法之一的“科普”,其内涵应该比较广泛:一方面要能普及“邻避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让公众对未来风险产生一个可测性;另一方面,对决策者来说,提高科学素养,锻炼科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通过这样的‘科普’,具备相应科学知识的决策者和民众,才能产生共同对话的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广州,变电站建设,邻避困局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