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45名种子用户,在云景自助分析工具上交付5个典型应用场景,完成9个个性化场景的自主建设……这是截至目前,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都匀范式”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这背后,是贵州电网公司都匀供电局打造“都匀范式”的探路之旅,也是南方电网公司基层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数智创造营”的先行先试探索
2021年5月,都匀供电局组建了一支以数字化专业人员为主的创新团队——“数智创造营”,聚焦业务应用场景的痛点、难点问题,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结合网络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自动化统计等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一站式服务”、自主研发智能软件机器人(RPA)等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
比如,“数智创造营”为都匀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研发了日报自动生成软件,13分钟即可一键生成中心所需工作日报PPT里面所有的图表、文字、标注。而在此之前,完成这项工作需要4个人耗费半天时间。
像这样智能软件机器人有很多。截至今年8月,“数智创造营”累计自主研发了103个智能软件,累计调用数据、服务用户次达1692万次。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中,都匀供电局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去年我们申请了一张数据工单,到最后审批下来,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的数据还不是我们想要的。”都匀供电局信息中心总经理高雪说,数据获取流程多、耗时长、效率低,是“数智创造营”面临的难题。
问题不止于此。数据仓库模型建模难度高、数据放权存在安全隐患、基层业技融合深度不足……从全网范围内来看,都匀供电局面临的这些“痛点”具有普遍性,既是数字化转型中亟待突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制约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的瓶颈性问题。
有鉴于此,今年8月,南方电网公司决定以都匀供电局为数字化赋能试点单位,探索“业务为主、自主建设”的创新工作模式,将数字化技术转变为促进业务提升的管理红利,打造数字化转型的“都匀范式”,为南方电网公司基层供电局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模板。
“种子用户”带动全员提升“数商”
以往,数据分析应用和业务场景建设主要依靠数字专业人员或第三方技术团队,业务人员参与度不足,一方面无法及时验证需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业务人员深度参与数字化建设,坚持“业务为主、自主建设”,打造“业务视角”的数据可读可视工具。
高雪认为:“这意味着业务人员必须要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技能、增强数字化能力。”
但是,短时间内对各领域业务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实现自主开发,显然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为此,都匀供电局采用了“种子用户”思维,把关键业务领域的业务骨干培养成“种子用户”,通过提供“数据+工具”,“手把手”帮助“种子用户”提升数据分析和场景建设能力。都匀供电局分层分级设计了“数据分析和场景建设能力模型”,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明确“种子用户”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数字化能力,让业务人员从数字化工具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研发者。
都匀荔波供电局甲良供电所副所长杨学海就是一名种子用户。经过三天的跟班训练和自主学习,他已掌握了中级场景建设能力和高级基础数据库语句编写能力,并结合营销专业工作需要研发了电费回收、电量增长、客户投诉三个看板。
截至目前,“种子用户”共有45人,覆盖生产、营销、安监、计财、人资五大业务领域。接下来,他们将协同数字化专业人员,继续深度参与数据资产目录建设、数据知识图谱、云景平台自助分析工具试点建设等工作,打造数据应用“样板间”,全面测试和打磨自助分析工具功能。在此基础上,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本领域业务人员共同参与数字化建设,从而逐步提升全员“数商”。
构建业技融合工作新模式
打造“都匀范式”,不仅要实现数字化建设模式的变革,更要建立业务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工作新模式,推动业务数字化赋能落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都匀供电局确定了从主要业务部门到生产车间再到领导层、管理层的“三步走”计划。第一阶段,主要业务部门通过“数据+工具”的方式实现管理基础报表和分析场景的“自主建设”。第二阶段,生产指挥中心、供电运营指挥中心、供电所等车间、班站所如法炮制,实现“自主建设”。第三阶段,各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自主完成业务数据的检索、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从根本上完成“去报表”,实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数智创造营’的‘共享数据驱动+个性化产品赋能’成功经验,研究‘业务为主、自主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所需数字化转型组织架构,明确业务部门与信息中心的职责界面,调整优化岗位配置,以确保‘业技融合’的新型工作模式落地实施。”高雪说。
(程基 林程杰 赵光慧)
标签:贵州电网,都匀供电局,业技融合,探路之旅,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