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道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十二岁的儿童雨来就是这村里的。”
近日,捧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这段开篇优美的文字、营造的美好意景,又唤起了我少年时从课文中对雨来的记忆,日渐模糊的少年偶像——小英雄雨来的形象,随着翻过的书页,愈加完整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小雨来顽皮。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等很多光屁股的小朋友,就在还乡河里耍水。一次,妈妈发怒了,抓笤帚追着打,雨来跑着跑着扑通一声扎进了河里,在老远地方,露出小脑袋来,望着妈妈笑。冬天的一个傍黑前,雨来骑在于大肚子的一只羊背上,在地里奔跑起来,被于大肚子的儿子狗不理撞见,两人你推我搡地打了起来。背诵晚上学会的书,雨来背不到一半就躺在炕上睡着了……这些情节,读起来亲切。雨来的真实、活脱和接地气,颠覆了当时很多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模版,契合了少年的行为特征。因此,长期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小雨来机智。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须在天亮前逃出村子,雨来将爸爸的羊皮袄翻过来给他穿着,夹在羊群中,在昏黑中成功通过了鬼子的岗哨。雨来被鬼子抓住后带路,将鬼子引进了民兵布下的地雷阵中,他一边走,一边回头说话,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哎呀”叫了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滚进河里去了,还不停地喊救命,迷惑鬼子后从水里逃掉了。鬼子在地雷阵中被民兵追打,死伤大半,民兵打了大胜仗。雨来的机智,既保护了革命同志,引导战斗向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又使他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这是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中国,一位中国少年表现出来的斗争智慧。
小雨来勇敢。看到比自己大几岁的杨大桂参加了八路军,雨来等十几个小朋友晚上找船行船,提着一颗手榴弹提防鬼子,摸黑跑了十里多地找八路军。武装班长申俊福将一封紧急信交给雨来,他克服传说中晚上有狼和狐狸的恐惧,连夜摸黑走四里地送到白风寺。鬼子进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后,手无寸铁的雨来不离战场,一边跑着,一边呐喊着杀敌。对鬼子入骨的恨和年少无敌的勇敢支撑着雨来,表现出来的是视死如归和不被鬼子压倒的英雄气概,是一个中国少年痛恨侵略、驱逐倭寇的坚定信念和理想追求。
小雨来坚强。雨来将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藏好后,被随后赶至的日本鬼子抓住了,面对鬼子掏出来的一把雪白的日本糖块,不为收买和动摇。面对鬼子的打骂,始终咬着牙说:“没看见!”被带进鬼子的据点后,面对刑讯逼供,不但不说一点有用的情报,还狠狠咬住一警备队的手臂不放。雨来横下一条心,只有三个字“不知道!”鬼子拿他没有一点办法。小雨来表现出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坚强,是对日本鬼子妄图对我亡国灭种阴谋的坚决回击,是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民族精神和气节的高举和弘扬,是中华民族到了危难时刻一位少年英雄表现出的坚韧和英勇气概。
“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难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新走近小英雄雨来,就是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铭记教训。
和平美好的生活需要努力追求和勇敢扞卫。雨来的成长故事和与日本鬼子不屈不挠的斗争,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愿雨来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被一代代青少年颂扬和传承下去,愿更多的有识之士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崛起之重任,努力去维护和平、追求进步、扞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
标签:雨来,少年英雄,湖北罗田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