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电力抗战印记|南昌水电厂点亮英雄之城(图文)

  2025-09-11

  江西南昌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闪耀着红色光芒的英雄之城。在南昌市西湖区象山南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静默矗立。走进展厅,展柜中陈列着当年新四军使用过的煤油灯、手摇电话机等文物。在充足电力的保障下,裸眼VR、激光投影等新技术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身临其境重温历史。

艰辛起步建设水电厂

  南昌有电始于1908年,“南昌开明电灯有限公司”是南昌最早的电力公司。1934年,原南昌开明新记电灯有限公司改称南昌电灯厂,同年购置一台汽轮发电机,次年在司马庙装竣发电。1936年,南昌电灯厂装机容量达到2124千瓦,全年发电4285千瓦时,最高负荷1700千瓦。但由于三台机组周波不同,不能并列运行,加上地处抚河岸边的司马庙厂址每年有数月之久水位线离岸过远,发电用水不可靠,仍然无法缓解南昌市过重的用电负荷,政府开始筹建较大规模发电厂。

  1937年3月,南昌水电厂主厂房基本竣工,随即转入设备安装;10月,南昌水电厂员工克服各种困难,肩挑背扛、跋山涉水,将发电设备搬运组装,完成3炉2机配置。

1937年10月基本竣工的南昌水电厂。

  1938年1月,叶挺、项英等将领整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军部进驻南昌张勋公馆,并正式对外办公。就在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同时,电力作为战时重要的能源支撑,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奋起抗争保卫电厂

  1939年,日军侵占南昌下正街水电厂,将其更名为“南昌发电所”,实施军事管制。侵略者强拆设备、掠夺资源,并将司马庙老厂的750千瓦发电机组拆往九江市安装。在两名日籍工程师及日军士兵的监管下,电厂陷入掠夺式经营,侵略者们妄图彻底掌控南昌的能源命脉。

1939年,日军霸占南昌水电厂改称为南昌发电所。

  面对日寇的破坏与掠夺,电厂工人奋起抗争。在老工人的带领下,电厂组织了护厂大队,喊出“工厂就是我们的家,发电机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与工厂共生死”等护厂口号。护厂队推举有威望的老工人和技术、行政人员成立指挥所,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指挥生产和护厂斗争,工厂周围架设了电网并挖掘了护厂壕沟。电厂工人们还捣毁日本人的办公室,赶跑日本监工,成功保护了厂房设备。

重获新生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对电力的需求尤为迫切。南昌下正街电厂的2100千瓦机组虽是当时江西省容量最大的发电机组,但从日军手中接收时已严重锈蚀、无法发电。电力工人们凭着精湛技术,于1951年7月1日成功将其修复并实现发电。1953至1955年,下正街电厂历经两轮扩建,七里街新电厂建设也同步启动。截至1958年,南昌地区发电装机容量已增至两厂6台机组共2.38万千瓦。

  1974年至1983年,为满足柘林水电厂、分宜火电厂等发电项目的电力送出,斗门及昌东两座220千伏变电站相继建成,在南昌周边形成了220千伏半环网,增强了南昌地区的供电可靠性,提高了赣北地区经南昌与赣西地区的电力互送能力。

  2020年底,象山路拓宽工程启动,国网南昌供电公司同期对该路段电力设施实施“无杆化”改造。短短两天内,20基电杆全部拆除,新建5台箱变、4台环网柜和14台分支箱。以往线网纵横、电杆林立的街景,变得开阔明朗。

国网南昌供电公司员工在新四军军部遗址纪念馆开展安全用电巡视。

  2025年6月,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启动新一轮改造。国网南昌供电公司通过“业扩报装可视化”平台,迅速响应增容需求,仅用一天就完成现场勘查与方案答复,将馆内用电容量从900千伏安提升至1260千伏安,为现代化展示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从昔日的煤油灯、手摇发电机,到如今的智能电网、可靠供电,在南昌这座英雄之城,红色精神在璀璨灯火中代代相传。

来源:国家电网

标签:电力抗战印记,南昌水电厂,英雄之城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