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倪旻 宋宗朋 黄蕾  2017-11-2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电网公司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11月13号,中国电科院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电力气象工作者集中在会商室里,讨论着3天后的一轮寒潮将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在离他们不远的数据中心里,大型计算集群在轰鸣,上万个CPU在忙碌地计算着电网调度运行需要的各种气象数据。这些数据曾在今年汛期,多次准确预报了公司范围内强降雨事件的时间、地点及量级,有效协助了电网防灾减灾工作。入冬以来,该中心又多次准确预报了降雪、低温和寒潮等天气过程,并将数据推送给了多级调度和运检部门,方便了相关的生产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推进科技、管理、商业模式、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公司的一切工作。公司将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大电网安全、特高压关键技术、大规模储能、新一代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抢占制高点,创造新优势。


  响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国家电网公司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世界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勇攀电力科技高峰,全面提升电网核心技术能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电网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推进电网前沿技术基础研究


  在创新战略的引领下,国家电网公司苦练内功,潜心科研,打造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翻开国家电网公司创新成果的画卷,特高压、智能电网、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格外夺目。


  10月15日,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直流系统调试工作,工程具备送电条件。已经实现工程主设备和系统全面国产化的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不仅在技术上再登世界顶峰,也将彻底解决东北“窝电”问题,有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


  特高压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堪称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不断刷新人们对输电技术的认知,也成为撬动国外市场、带动国内电力装备技术“走出去”的“试金石”。在中国占据世界电力技术制高点的今天,回望特高压从酝酿、起步、建设,到最终实现“中国引领”的不平凡历程,特高压迈出的每一步都闪耀着“创新驱动”的光芒。如今,特高压的足迹遍布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成为公司高端输电技术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智能电网技术的提升,也是电网发展转型升级中浓墨重彩的创新亮点。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打造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将是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核心战略,没有创新,我们的专业就没有发展。”中国电科院数值天气预报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冯双磊这样说道。“电力和气象两个学科交叉,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坚持创新,才能满足电网对于气象的需求。”


  “既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那就走一条创新之路。”中国电科院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王勃对记者说,极端天气灾害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尤其是特高压线路,由于跨度长,沿线地区频发极端天气灾害,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风速、辐照度等气象资源的随机波动特性,新能源功率预测不确定度高,为保证发用电平衡,新能源消纳空间被严重压缩。“对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出功率进行预测被认为是增加电网调峰容量、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能力、改善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中国电科院在数值天气预报数据的支撑下,开发了高海拔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平台,能够有效提高藏中电网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消纳空间,为解决西藏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电现象,推动光伏等新能源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依托先进的智能电网技术,我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接入规模最大的电网,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5%,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


  十九大代表、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认为,技术创新突破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所在,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也同样适用于企业。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秉承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动、催生创新成果,国家电网公司正逐步从跟跑走向领跑。


  实施电网工程技术重大创新


  7月27~29日,张北可再生能源±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预成套设计及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也是世界首个具有网络特性的直流电网示范工程。


  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正快速向大容量、多端、双极、背靠背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实践和探索。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千人计划专家安婷表示,未来几年是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强交强直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将成为我国电网架构的基本形态,柔性直流输电将成为直流电网中最主要的输电方式。


  公司目前全面掌握了系统数字仿真、换流器电气设计、设备参数选型等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突破了高压大容量换流阀、高压直流海缆、多端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动模试验及联合运行调试等关键技术,提升了我国直流输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柔性直流及海洋输电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在公司不懈努力下,国家风光储输工程、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由智能电网延伸的新业务、新业态,包括电动汽车、“互联网+”电力、储能技术等都在快速发展。


  2017年1月,公司组织申报的“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在电网互联互通的趋势下正当其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应用于巴西等国家的电网安全分析中,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2项。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充分转化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0月28日,江苏苏通大桥下游一公里处,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最后的咽喉要道——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现场有序地忙碌着。江底近几十米的深处,工程盾构机“卓越号”正开足马力挖掘一条国内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的隧道。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作为世界级的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技术新、跨专业等特点,其施工环境极端,施工周期长,施工安全风险高,给工程管理人员带来极大挑战。


  “我们现在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子,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还需要更多原创性的技术和突破性的创新。”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翟婉明表示。


  为了解决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包括基础性研究、设备类、设计类、施工安装和试验类、运维检修类、涉水涉航类等53项专项研究课题。


  基础科研加上实践探索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让我国电网站上了世界之巅。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9项,让世界共享中国技术成果。中国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接入等国际标准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


  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教授保罗·罗贝尔感叹:“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飞速发展,简直令人应接不暇。实际上,每次中国之行,就是一次感受中国科技创新之旅。”


  构建国际一流企业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此我有切身的感受。”十九大代表、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带电作业员工王进告诉记者,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创新创效“六统一”协同机制,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创新热情,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是公司提出的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的“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的其中一角。通过对原有科研资源的重新整合,公司解决了科研资源分散、试验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科技创新轨道更加顺畅。


  高效的组织架构让重大科研项目有了宽阔平台。目前,公司形成了功能齐全、综合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电网试验研究体系。依托特高压,公司“四基地两中心”全面建成,强力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创新发展。三级实验室体系持续优化完善,已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8个。各级实验室有效完成了各类科研试验、型式试验、入网检测任务,有力支撑了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重大规划决策及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项目实施、技术标准编制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在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使创新的强大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凸显。”十九大代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官庆表示。


  推出18项创新项目,攻克6项技术难关,先后研制出7项国家专利的全国劳动模范、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也是公司实施“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过程中涌现的杰出代表之一。


  围绕构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核心,公司优化调整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促进管理机制变革,优化科研布局,构建以公司总(分)部和省公司本部为两级管理主体,以公司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海外研发机构、外部科技资源为实施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定位科学、分工明确、产研协同、运转高效的组织架构,同时也为电网创新打造技术孵化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使科技人才成长有了顺畅通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公司高端创新层出不穷之时,接地气的大众创新也热火朝天。10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运检业务职工创新实践活动决赛在山东潍坊落下帷幕。该活动大力推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精益运检”向“智能运检”转变,来自28家单位的2776个基层创新团队共研发创新成果3489项。


  自2009年以来,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名一线职工先后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职工技术创新围绕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等工作,针对生产一线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十二五”期间,公司共有6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完善的科技体系,充足的人才力量,能让一个企业从技术跟随走向技术引领。创新激发无穷发展动力。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将踏着创新的脚步,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激发更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创新,企业发展,不竭动力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