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环网柜基础,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灌施工,工期往往长达半个月,现场需砌筑、养护,工序复杂,还易受天气影响,质量也因施工人员经验差异参差不齐……现在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拼装”,还省去了浇筑、养护等环节,精度达到毫米级,质量稳定可靠。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积极响应南方电网公司关于配网建设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要求,借助精益管理工具,大力优化内外部工序,采用工厂化预制件,减少等待浪费。
该局在配网工程建设中创新开展“宜家式”装配管理,实现设计模块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机械化、项目管理科学化,获评“南网技术改进贡献一等奖”。2015年以来该局累计应用预制电缆工井10549套,户外环网柜307套,年均覆盖率达88%,每年可节省成本1164万元。
施工:“内部工序”外部化
“我们分别选取了30个电缆工井和环网柜基础抽样分析,发现二者平均工期都是15天左右,其中支模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三个步骤平均耗时都在7天以上,占了整个施工流程70%多的时间。”深圳供电局基建部配网项目科专责肖俊阳表示,传统浇灌施工存在着等待浪费。
该局通过运用SMED(六十秒即时换模)精益工具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分析。“如果把上述三个步骤外移,就可以把‘内部工序’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消除浪费的目的。”肖俊阳说,他们决定将现场浇筑基础转为委托工厂制作预制件,使那三个步骤不用在施工现场完成,现场只需进行预制件拼装、基坑开挖、地基垫层、土方回填工序。
现浇基础采用钢模具工厂化制作后,预制件表面平整光洁,免去了传统抹灰工序,尺寸误差可控制在5毫米和10毫米以内,保证了精度和质量。再结合施工步骤的优化,预制工井施工仅需32.3工时,环网柜基础施工仅需39.5工时,效率较之前分别提升了85%和81%。
设计:最少组件最多组合
单个施工效率提升了,但如果大量推广后成本比传统施工方式还高。成规模地采用预制件才能把成本降下来,而这首先需要把好组件的源头设计关。
现有的设备物资种类繁杂,无法全部量体裁衣。为保证覆盖率,又兼顾适用性,深圳供电局最终将环网柜基础尺寸由繁多无标准简化为3种,电缆工井尺寸由原来159种简化为12种。
“我们开始想过比如一个环网柜基础整体都预制,但发现太重,可能达几吨甚至10吨,很难搬运。后来联合设计院反复勘查比选,对构件进行品类优化设计,采用独立组件方式,单个构件总量控制在1吨以内。”肖俊阳说,预制组件规格的设计是关乎后续能否大范围推广的前提,因此他们对图纸来回修改了近百次。
实际施工时地形、走向等差异很大,为了用最少的组件实现最多的产品组合,深圳供电局又按底板、侧板、圈梁及盖板4个部件将其拆分为30个标准构件。“这样有效减少工厂预制件模具数量,生产成本也更低。”肖俊阳说,“为此我们还研发了龙门吊、履带式吊车、转弯半径测量仪、盖板搬移工具等工器具,大大便捷了构件的搬运和安装。”
物资:价值拉动以需定供
由工厂制作预制件,也带来一个物资供应的问题。传统浇灌施工,物资和设备都由施工单位提供,供电局只需尽责当好“甲方”。“宜家式”装配管理,预制件都需要供电局自己采购和备货,要同步考虑物资的储备运送。
丰田生产模式中有个“精益拉动”的理论,用“后工序”拉动“前工序”。深圳供电局借鉴“价值流拉动”思路,从达标投产开始倒排工期,按照施工步骤及物资使用的顺序,形成了从“停电接火”到“厂家生产预制件”的倒排工序图。
按实际施工进度和工序,物资供应采取“抓中药”方式。“我们将施工材料形成多个标准材料包,预约供货、领料时间、厂家生产日期以及剩余未领物资等信息动态更新。非定额物资厂家生产后直接将预制件配送到施工现场,定额物资提前预约后直接到仓库领用,从而缩短物资库存滞留时间,有效减少仓储的压力。”肖俊阳介绍。
为了把施工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整个“价值流拉动”链条的精准稳定,深圳供电局还将15道施工工序标准化。施工地点、范围定点划线,一目了然;从起始的基坑开挖到最后的安键环安装每一步都有说明书式的指引,即便不熟悉的工人,也能顺利完成安装。该局绘制的成套设计图纸,被纳入到南网标准设计中,对提升南网标准化工程施工水平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不仅配网建设采用‘宜家式’装配,我们还尝试在主网基建项目中引入同样的标准化建设思路,比如去年投产的龙华中心变电站就是南方电网首座全预制装配式变电站。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探索,扩大‘宜家式’装配管理模式在主网的应用,同时研究解决部分地形及管线复杂区域的配网预制式装配管理推广难题,不断提高预制式装配模式覆盖率。”深圳供电局基建部负责人表示。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深圳供电,全面推广,配网建设,宜家式,装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