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暖意渐浓。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道路宽敞整洁,楼房整齐排列,欣欣向荣的乡村新图景呈现在眼前。“我们以前住在房台上的土房子里,下雨怕屋顶漏水、下雪怕冷,家里也没几件像样的电器。现在真是过上了好日子。”在杨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56岁的杨秀成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而杨庙社区的发展是山东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20世纪70年代,为服务黄河蓄滞洪区建设,黄河岸边的村民搬迁到房台上居住。2013年,东营市启动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2016年年底,包括杨秀成在内的4000多位村民搬进了杨庙社区的新楼房。
东营供电公司实施配套农网改造升级,新安装箱式变压器6台,改造配电线路24千米,保障杨庙社区居民生活用电。“搬迁前,每户居民年均用电量不到400千瓦时,现在每户居民年均用电量超过2000千瓦时,很多人家里用上了智能家电,还有人买了新能源汽车。”东营垦利区供电公司胜坨供电所台区经理王培波介绍。已服务迁建村十年的他,不仅亲身经历了滩区电力的发展,也见证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变化。
为服务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展“黄河兴·电先行”“电靓滩区”等专项行动,完成全部黄河滩区迁建配套电网工程建设,保障全省13个县704个迁建村安全可靠用电。
在可靠电力支撑下,杨庙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成万锦农渔循环农业示范园、粮食烘干基地等一批项目,盘活杨庙社区1700余亩闲置土地,为社区700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距离杨庙社区30千米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另一场乡村振兴的蝶变正在发生。
“这是我们从3000份藜麦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新品种。我们利用‘供电+能效’农业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在育种加速器中模拟盐碱地育种条件。与常规的育种方式相比,育种加速器的育种速度大幅提升。”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速育种中心,工作人员林双介绍。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在智慧农业科技的助力下,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却是绿意满目。东营供电公司开发了集农业数据在线收集监测、园区用能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供电+能效”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盐碱地种业培育、益虫管理、农机试验等1000多组数据实时共享,助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
“除了数据共享和用能优化,‘供电+能效’农业大数据平台还集成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的各类科研场景控制模型,方便科研人员开展试验,目前已在加速育种、智慧灌溉、无人农机电气化等场景探索应用。”东营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支部书记刘学民介绍。
当前,山东正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国网山东电力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持续完善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供电设施,因地制宜推广电气化技术。今年,该公司加强农村地区配电网建设,积极拓展乡村供电服务渠道,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服务农业强省建设。
标签:山东电力,黄河滩区,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