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告别贫困县 奔向新生活(图文)

作者:记者 韩晓彤 通讯员 殷浩钦 魏巍 张蓓蓓  2020-12-11

W020201211336293507241.jpg

  维西县全景。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周志旺 摄

W020201211336293552416.jpg

  驻村第一书记雷雨走访村民了解情况。 云南电网公司供图

W020201211336293573345.jpg

  维西县永安村村民分红。 云南电网公司供图

  “回过头,看了看我们走来的路,笑了。我发现,这路,自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而却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这是87年前,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写下的一段话。后世很多人到中国来寻找书中描写的遥远而神秘的香格里拉。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40万人从他描写的地方,走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13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投入行业扶贫资金3.3亿元,定点扶贫资金7295万元,逐步形成了“行业+产业+消费+教育”的多维度帮扶模式,推动帮扶从“输血式”走上“造血式”之路。

  在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参与推动下,2014年至2019年,维西县累计减贫11735户、42289人,贫困发生率从31.8%降至0.83%。2020年5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公示,维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1000只鸡到12万只鸡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德缘种养殖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余学军从海尼村拉了一车土鸡进县城,来回3个小时。余学军的合作社里的12万只鸡,有2万只通过这样的渠道进入了大小餐馆。

  2014年余学军尝试着养了1000只鸡。“每天战战兢兢,养殖是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全部赔掉。”好在后来老天一直很眷顾他。2015年,1000只变成2000只;2016年,2000只又变成6000只,有3000只是带动老乡养,他负责提供鸡苗、销售。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12万只,他的养殖户覆盖维西县8个乡镇。“从1000到12万,这么大胆,因为南方电网来了。”余学军笑容里带着不加掩饰的感激。

  2017年,余学军通过维西县政府与扶贫开发公司“接上头”。那时候他负责给县里的养殖户提供鸡苗。别人的鸡苗成活率70%,他家90%,慢慢地,余学军成了维西县最负盛名的养鸡带头人。余学军的背后,站着扶贫开发公司。

  2016年,南方电网公司与维西县政府联合成立维西扶贫开发公司。原迪庆供电局办公室主任田华从迪庆供电局调到扶贫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专司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帮助维西县的农民把农副特产卖出去。

  起初田华也是一头雾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始。比如这鸡的销售,云南电网公司要从扶贫开发公司这里收购1000只鸡,起初田华需要跟农户对接,把1000只鸡收上来屠宰好。当时,扶贫开发公司没有自己的冷库,宰杀好的1000只鸡分散地放到一些农户的冰柜里,根本冻不透。第二天抽真空,放冰袋,运输到昆明。很多买家,到晚上才去取货,鸡就这么臭了一大半。

  这种教训在经营中少不了。扶贫开发公司后来建了冷库,加强了运输管理,鸡变质这种事情再没发生过。慢慢地,田华和同事摸索出与合作社合作的模式。“现在我们与全县42个合作社有合作关系,带动了4466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773户。”

  田华口中的42个合作社,一半以上是余学军这样的农户自己成立的合作社。在田华这里,这42个合作社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几年的合作中逐渐筛选固定下来的合作者。对每一个余学军来说,做到合作社规模,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

  “其实像余学军、何志雄他们才是维西县全县脱贫成功的主力。他们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们对命运的不屈服,是这块土地绽放生机的基础。我们只是催化剂,是帮他们更好地进入残酷市场时的帮手。”因此,扶贫开发公司现在心心念念与合作社共同制定各种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也只有这样,余学军、何志雄他们的致富路才能越走越远。这是田华这四年下来最想坚持的方向。

  产业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怎样将产业成效精准惠及贫困户,实现“造血式”扶贫?云南电网公司和维西县政府签订运作协议,2016年1月,注册成立维西县特色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西扶贫公司”),探索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营运模式,带动维西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央企成立专门的特色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这在全国属于首创。

  “以扶贫为宗旨、以市场为龙头、以利润为导向、以质量为保障、以廉洁为底线的生产经营原则。”田华说,坚持平台型企业定位,走标准立足、模式创新、品牌提升的战略路线,逐步形成了“11223”工作思路,即一张扶贫成效表、一个品牌、两个市场、两个基地、三个产业,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向维西扶贫公司投入扶贫资金4443万元,其中项目建设投入1768万元,建成永春乡中药材交易中心、塔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车间、核桃油生产车间。

  维西扶贫公司重点培植以羊肚菌、核桃油为主的特色产业,搭建起扶贫项目开发平台,将产业成效精准惠及贫困户,实现“造血式”扶贫。

  2018年底,维西扶贫公司在维西县4个乡镇10个合作社推广种植羊肚菌近400亩,整个项目实现收入210余万元。2019年,推广羊肚菌种植达1000余亩,进一步扩大羊肚菌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带动力。

  “我算了一下,今年全家收入能达到两万元。”永安村村民丰钰莲说,维西扶贫公司大量收购铁核桃,每斤1.4元,用来榨油,过去没人要的野核桃都能卖成钱,生活有奔头。丰钰莲的一双手由于长期捡核桃、剥青皮,皮肤变得黝黑。

  维西扶贫公司两大拳头产品羊肚菌、核桃油,均通过“有机认证”,整合了迪庆州六大类27个产品,产业带动效果明显,2019年底获“迪庆州龙头农业企业”,2020年7月公司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迪庆选拔赛,斩获州创业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全省优秀奖。

  2018—2019年,维西扶贫公司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种植技术,建成滇西最大的塔城菌种孵化中心,带领维西贫困群众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羊肚菌近1500亩,占维西羊肚菌种植规模95%以上。此外,与易门核桃油厂家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核桃油生产线,年均生产核桃油10万瓶,可消纳维西本地铁核桃500余吨,极大解决了农户铁核桃销售难问题。

  截至今年8月,羊肚菌、核桃油产品销量已占总销量的四成左右,逐步成为扶贫公司的拳头产品。

  探索“内外联动+产销对接”扶贫模式

  生产发展起来了,还得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云南电网公司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积极探索“内外联动+产销对接”消费扶贫模式,通过网络、电商、超市、内部食堂等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挂钩贫困点增收致富。

  维西扶贫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实现销售额4624万元,通过农特产品购销、产业扶持及“南网杯”村级集体经济大赛等经营活动,带动42个新型农村经营主体,5132户农户,户均增收5181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16户,户均增收4292元)。

  “今年,公司重点发力做好食用菌、核桃油、魔芋三大产业。”田华说,今年继续推广羊肚菌种植项目,同时推广香菇种植项目,扩展食用菌品类,联合县残联、团县委帮助残疾人发展香菇产业,做好食用菌产业培训,切实发挥羊肚菌示范基地的作用。同时,做好维西县政府的有力帮手,助力消纳铁核桃,公司今年计划收购加工铁核桃500吨,生产成品油50吨,增加核桃种植户收入,示范开发魔芋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维西魔芋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只要有销路,老百姓还是非常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的,毕竟大家都想日子过得更好一些。”永安村村民余全辉对维西扶贫公司十分认可,他说,村民的农产品有了持续稳定的销路,大家的钱包不断鼓起来。

  ■ 坐标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 概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2012年末,该县总人口为154127人,生产总值达到265673万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79:32.93:52.28。2020年5月7日,维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 致贫原因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缺乏技术农业产业水平化不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抗风险能力低等因素为主要致贫原因、脱贫难点。

  ■ 脱贫成效

  2015年,云南电网公司迪庆供电局、迪庆州工商联与永安村达成结队帮扶关系,累计选派了6名扶贫干部、50名帮扶责任人,投入逾686万元支持永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2018—2019年仅分红一项人均收入约280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52%,永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标杆村。

  ■ 延伸阅读

  行业扶贫——从老旧配电网到农村智能配电网

  “为一户人家的通电架设14根电杆”

  把玉米一箩箩倒进斗中,黄澄澄的玉米面像水一般“流淌”出来,磨面机轰鸣着,维西县白济汛乡共吉村委会大别驮组村民余邵海轻松惬意地站在一旁操控机器。“以前靠石磨或小功率打粉机,这两大筐玉米至少要磨两天,现在用大功率机器,一个钟头就打完了。”余邵海说。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产业如何成为维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瞄准维西县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4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投资6474万元建成220千伏黄剑二回线、里底电站联变220千伏接入系统工程,迪庆州电网送出能力由28万千瓦提升至53万千瓦。2016至2019年,维西外送电量达110.419亿千瓦时,尤其在2019年里底和乌弄龙电站投产送电后,维西外送电量达到82.992亿千瓦时,占2016年以来全州外送电量的75.2%,电力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电力设施老旧、网架结构薄弱、“卡脖子”问题突出,这些都是关乎民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迅速展开,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规划部配网规划科扶贫管理专责李旭前介绍,仅2019年,该公司便投入5311万元加强维西电网建设,2019年末,维西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763%、97.997%,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到3.22千伏安,“两率一户”指标得到全面提升。

  “南方电网公司为了将电送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甚至为一户人家的通电架设14根电杆,这样的成本200年都收不回来,这样实在的支持帮助让我们感动。”2018年,时任迪庆州维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施春德这样评价。

  不止于此。在南方电网公司的规划中,未来维西县将被打造成为电力行业扶贫示范县和农村智能配电网示范县,并以此带动全省智能配电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李旭前介绍,云南电网公司将投资1.3亿元,从数字化电网建设、智能化运维、智能化客户服务及智能化支撑平台构建四个方面发力,建成后维西县配电网各项指标均略高于全省农村配电网平均水平。

  教育扶贫——“富脑袋”,增强群众脱贫能力

  “那次免费培训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次免费培训改变了我的人生。”家住维西县永春乡的和丽辉在参加了南方电网公司举办的免费电工技能培训后,顺利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获得了稳定的工作。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南方电网公司从解决思想贫困入手,用教育扶贫之刃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结合当地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技能偏低的实际,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电工技能培训,送教上门、送技能到手,激发脱贫信心和斗志,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2017年以来,已累计培训1500余人。其中,1380人经考试合格取得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此外,南方电网公司还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转移就业”教育扶贫模式,以云南省电力学校为平台,定向委培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毕业生,毕业考核合格后统筹安排工作;搭建农村劳动力和公司合作电力施工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向培训合格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2019年以来,云南电网公司投入300余万元,在维西10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建设“南网知行”书屋,为4000余名贫困地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南方电网公司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坚持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维西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南网力量。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韩晓彤 通讯员 殷浩钦 魏巍 张蓓蓓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贫困县,新生活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