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浙福特高压工程管理模式探析

作者:孔雷  2014-12-25

  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是特高压交流工程规模化建设的首个工程,目前已进入投运倒计时。工程的顺利推进,代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约化、属地化、专业化”建设管理原则获得了成功。


  交流特高压管理新变化


  从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到皖电东送工程,再到现在的浙福特高压工程,作为公司负责交流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公司,国网交流建设分公司无疑积累了丰富的特高压工程专业管理经验。不过,在浙福特高压工程中,该公司的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特高压工程大规模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早在2012年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适应多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同时建设的需要,按照集约化、属地化、专业化的原则,研究建立新型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总部负责制定制度、流程和技术标准,统筹配置建设管理资源”的要求。


  对此,作为总部层面的专业管理公司,国网交流公司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如何在特高压工程大规模建设中赢得主动?国网交流公司主要负责人在皖电东送工程建设时提出,“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充分发挥企业专业管理优势,安全优质高效地建好皖电东送工程,巩固和提高管理单个特高压工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认真研究特高压建设管理形式变化,调整我们的管理模式,优化工程管理流程,提高驾驭多个特高压工程同时建设的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调整变化,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为此,我们要引导全体员工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外部形势的快速变化,增强主动作为的意识;在基础管理方面,健全支撑项目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标准化体系,从而继续提升企业的管控能力。”


  于是,在浙福特高压工程正式迎来了以属地浙江和福建两家省公司为建设管理主体,以国网交流公司为现场建设技术统筹和管理支撑的交流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新局面。


  依托工程实现管理转型


  2014年12月10日,在浙福特高压工程系统调试即将进行168试验的前夕,浙中站1000千伏GIS设备I母线B相接地闸刀位置发生绝缘击穿。国网交流公司技术人员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调试人员一起,迅速排查出故障点,并制定了应急抢修方案。经过2天2夜连续48小时作业,对故障气室的盆式绝缘子等部件进行更换,重新耐压试验通过后,于12月12日晚顺利投入运行,为确保后续试验圆满完成创造条件。


  “按照浙福特高压工程管理分工,国网交流公司在负责浙北站扩建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还要负责整体工程现场建设技术统筹和管理支撑工作。”国网交流公司主要负责人说。这对拥有充足特高压建设管理经验的国网交流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对属地省公司国网浙江和福建电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新模式,国网交流公司按照“统一标准、落实职责、超前谋划、抓住重点、广泛沟通、深度介入、突出服务、提出建议、样板引路、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5次统筹支撑工作专题研讨,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不断优化工作模式、细化具体措施,在工程核准之初便走访了负责工程建设管理的浙江和福建两家省公司,沟通现场建设管理组织体系和协作机制,建立职责明确、统筹高效的合作机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技术统筹和管理支撑作用,一是统一标准、落实职责。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督察等方式,统一了现场工作标准,使工作更快、更高效地完成。二是超前谋划、抓住重点。管理中以工程特点、难点、重点为主要抓手,对其深入分析、制定对策,监督实施。三是广泛沟通、深度介入。一切从大局出发,加强与各方沟通,深度介入工程管理,工作中宁可越位,没有缺位。四是突出服务、提出建议。在内部相互协作,发挥各自专长,形成团队优势,对管理整体策划、重大方案、工程难点及重点、风险预控等超前提出合理建议,主动指导各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五是样板引路,试点先行。采取样板引路,试点先行的工作方式,树立了标段榜样,掀起了比学的工作热情,使支撑服务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为建设管理方的国网浙江电力也拿出自己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看家本事,网格化管理模式就是针对特高压工程建设提出的创新管理理念,一举解决了诸多施工单位同时交叉作业的秩序问题。网格化管理模式,即以站内道路等硬性隔断为网络,将工程现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独自管理体系的区域,每个区域相当于一个“小规模变电站”,以“站中站”形式强化区域管理,为众多参建单位的交叉作业提供了进度、安全及质量的全方位保障。“应该说,我们是合三方之力,最终共同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国网交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为工程提供原动力


  重大工程历来是创新实践的温床,除了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技术创新也是浙福特高压工程的重中之重。


  10月13日,浙福特高压工程浙南站已不复施工高峰期的繁忙喧嚣。整齐划一的GIS设备、比肩而立的高压电抗、挺拔耸立的电气构架,一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已然颇具规模。


  浙南站三面环山,从地理环境上来说,这里有成为高温“火炉”的潜在条件。而丽水地区连绵的梅雨季节、屡次的台风侵袭,也都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升级施工装备、抵抗不利环境影响,是浙南站采取的有效措施。全封闭式移动装配车间的进驻,使得GIS安装可以较好地规避这些环境不利因素。采访中,浙南站上空下起瓢泼大雨。不过,在装配车间内的1000千伏GIS安装现场,安装人员却丝毫不受大雨影响,正有条不紊地作业。这个宽29米、长21米、高10米的全跨式移动装配车间,整体置于预先铺设好的轨道上,可在轨道上根据安装需要移动,灵活方便。车间内置两根吊车大梁,配备了2个12吨电动葫芦和1个10吨电动葫芦,具备联动/单动双重操作模式,可满足重达11吨GIS设备的吊装需要。厂方西电集团技术人员介绍,这个首次应用于工程的移动车间具有一体化抽湿、除尘功能,满足全天候、全时段作业需要,设备安装精度也更高。


  除了GIS工厂化安装外,北斗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也首次应用在电网建设工程中。该项目首次将我国两大战略产业技术相融合,建立起特高压施工过程的特征波谱库,实现了对工程现场的远程可视化管理,让国产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输送保驾护航。其他如首次采用直升机吊运特高压工程塔材物资、无人机航摄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空中全景监测、山区地形组塔技术研究应用等,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在解决现场建设技术瓶颈的同时,也引领了特高压技术的发展方向。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浙福特高压,工程管理,模式探析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