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自立在工作途中教青年员工讲当地民族语言。王瑛 摄
云南电网公司曲靖师宗五龙供电所(以下简称“五龙供电所”)负责五龙、高良两个乡镇,其中高良是壮族苗族瑶族乡,区域内有8000多户用电户,五分之四的人口是少数民族。该所员工古自立已在此工作20多年,他不但是一名电力人,还是当地供电人员的少数民族语言老师。
现场教学
晚饭过后,五龙供电所天气依然湿热,但比起白天凉爽不少。圆脸、大眼、50岁的古自立拾起小板凳,走到院角坐定。听见老大哥的苗族小调声起,李东垚、杨淑娟、赵紫颖等几个青年员工迅速向古自立围了过来。少数民族用语“教学”即将开始。
“古师傅,服务完客户,跟老乡分别要咋个说?我又忘了。”
“苗语是‘萌’(音),壮语是‘拜了’(音),瑶语是‘磨’(音)。”古自立立即回复“学生”。
“教教我‘你要办什么业务’这句话咋个表达?”杨淑娟跟着发问。
“好,你记一下,苗语是‘卧当支’(音),壮语是‘阿贡玛’(音),瑶语嘛,让我想想。”古自立轻轻拍了拍头,想赶快记起瑶语的发音。
“老师”古自立是苗族,土生土长的高良乡人,已在五龙供电所工作20多年,苗、壮、瑶3个民族的语言都精通。当地青壮年外出打工、工作的多,有些老人不会说普通话,有些会说但发音不准。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服务好少数民族群众,古自立隔三岔五就开展这样的“教学”,这已成为五龙供电所的日常。
“空开叫‘磁闸’,跌落式熔断器叫‘狗脚杆’‘马脚杆’,小山头或小山包叫‘垴包’……”经过“教学”,沟通交流时,大家清楚了少数民族群众一些特有用语所表达的意思,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还是不少。不过,古自立一出手,保准“疗效”快。
2023年4月的一天,杨淑娟和同事去弄老上寨开展故障维修。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分散,到了寨子找半天也找不到报修人家,一询问,其他村民跟杨淑娟用少数民族语言“打话”(讲话、沟通的意思),听得杨淑娟直“蒙圈”,只好赶紧打电话向古自立请教,经过“翻译官”的沟通,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杉树是高良乡的主要经济林木,一棵可以卖四五十元,可加工制作成房屋装修用的龙骨架、吊顶等。2023年5月底,10千伏坝林线通道清理时,五龙供电所修整了弄老村吴云龙家四五十棵杉树,在外打工的吴云龙得知后很是恼火,供电所员工李东垚无论怎么与之沟通,客户都不理解,无奈,只好向正在公休的古自立求救。听着古自立的乡音,吴云龙的火气消了一半。古自立随后解释说线路建设在前,他老家的树也被修剪了一些,而后还给吴云龙发送了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事件最终以“老大哥,我信你”收尾。
以真诚换真心
生于斯,长于斯,半辈子倾情工作在此,十里八乡都让古自立惦记。前几个月,他到电庆村开展线路巡视。这个村好多人家都已搬迁,但还有一户舍不得离去。村寨离乡上只有7公里路程,但山高坡陡,雨水不断冲刷,路边野草疯长,路面坑坑洼洼不好走。古自立和同事不断垫石修路、除草,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村落。
让他特别上心的地方还有严家老寨,这里也只剩四五户人家没搬走,路况更艰难。“即便只有一户,也要让老乡用好电。”老乡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古自立理解乡亲们那份想坚守的情愫。
一传十、十传百,古自立的电话被好多当地百姓记下,于是他便成了南方电网服务热线“95598”,老乡办电找他,故障抢修也找他。
“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古自立的服务秘诀说到底就是把老乡当亲人。人心都是相互的,付出一片真诚,换得一颗真心。老乡因此也跟他格外亲。有时线路出了问题,需要通过巡视等手段开展故障点查找,而后开展抢修。这头他和同事还在开展准备工作,那头百姓就打电话来告诉他故障点在哪了,抢修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还有件事让古自立印象深刻。2023年4月的一天清晨,一名老乡打电话来,急促的铃声吵醒了睡梦中的古自立。“古师傅,大车把你们的电杆撞倒了,我听见声音赶紧出门看,司机跑掉了,我想着你后面不好找人,就帮你记下了车牌号,你快联系交警队帮你找肇事车辆吧。”古自立连声感谢,逃逸者很快找到,设备赔偿、修复等事宜进展迅速。
“我有时候去协调工作,还不管用,百姓不买账,就认他,非要叫‘老古’来才办。”五龙供电所所长王天青有些羡慕,他说,古自立用少数民族语言跟他们说一通,在乡音乡情中,难题一下子就搞定。“佩服了,老乡就是信任他!”
“教学”结束后,古自立准备像往常一样去街上散散步。现在的生活是真的好,乡镇里芭蕉、沃柑、砂糖橘、百香果等时令水果飘香,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百姓衣食无忧。那些年村寨路不通,走路去抢修,每月都要穿坏两双鞋。现在,乡镇从南到北,供电服务一直在路上,老乡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土路变柏油路,摩托变皮卡车,百姓家的电气化设备也越来越多,时代在不断快速发展进步。
(阮松萍)
标签:少数民族,语言老师,古自立,将心比心,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