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奋战,为故障抢修复电。孙闫江 摄
摆摊设点,向村民宣传安全用电。孙闫江 摄
热情服务,向村民发放节能灯。孙闫江 摄
同心协力,为线路清障。孙闫江 摄
编者按:创先是管理上的自我加压,是对有限资源的重组分配。本期,我们将镜头聚焦到海南电网公司海口城郊供电局一普通的三门坡供电所,它的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人力资源结构多样,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标本,更进一步地了解一个供电所在创先中究竟面临怎么样的困惑,并如何打破瓶颈,走出一条创先之路。
说海南电网的故事,从台风说起最有代表性。
2014年7月末,三门坡供电所60岁的老员工许振海该退休了。但他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离别礼物——超强台风“威马逊”。多巧,这和他当年刚来海南时候的场景隔着时空相呼应。
许振海是41年前那场编号为“7314”的18级超强台风的亲历者。当年,他刚刚从江门来到海南三门坡,就遭遇这场大风暴,和乡亲们一起开展农场自救,让他对这个没有亲缘关系的地方有了牵挂,冥冥之中也与电结下缘分。
正因为那充满暴风雨的记忆,许振海在参军6年退伍后,再一次选择回到三门坡,成为了一名供电员工,并且一干就是35年。在两个超强台风坐标之间,他参与了无数次台风抢险,见证了海岛电网从脆弱变得坚强,感受着供电所与村民的关系从疏远变得紧密,感受着职业担当在不断被自我认同,职业的荣耀感在不断酝酿和发酵。但这一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农电改制
身份转变不意味着素质提高
退伍后孤身留在海南当农电工,别人都笑他,非得“抛家弃子”,一个人呆在海南为了什么?真傻。许振海孤独的时候也想过,我还要待多久?
人的命运必然和时代紧密相连。1998年11月开始,海南省开启第一期农网“两改一同价”,三门坡供电所就在那时被收编入琼山供电公司,许振海从农村电工身份转为公司合同制员工。这是第一次有了组织,有了归属。
农改前,乡镇电管站由各乡镇政府管理,以包代管。农改后,乡镇供电所作为各市县供电公司的派出机构,实行电价、电量、电费三公开,管理、抄表、开票和收费四到户。农电从业人员也由10650人减少到2603人。“也就是说,以前电管站的电工只管抄总表,改革后,每个抄表员分500户的任务,工作量大大增加。”
不仅量多了,而且由于农村电网出线少、设备落后,安全隐患多、故障率高。一场暴风雨,停电时间就可能长达半月,农村甚至有“用电一天,停电三天”的说法。许振海回忆当年的工作状态就是忙,“工具包永远不离身,看到起风就担心。”
与许振海一样,经历了身份转变的还有从电管站来的袁茂,三门坡所的老所长。谈起带队伍,袁茂黝黑的脸上浮出苦笑、印出了几道褶子,“一盘无所拘束的散沙被纳入到一个系统的框架,从游击队转成正规军,你想想得有多少毛病要改。”
“那时候,人心涣散,干好干差,自己说了算。”袁茂说,“纪律”二字始终难以根植心底。尤其是年纪大、资历老的员工,更是改不掉游击队脾气。收费、巡线、抢修的工作,都是自由散漫。
许振海是所里最有责任心的人,毕竟他有着军人的严谨和勇于担当的作风,自我要求高。但是,没有外部的压力,队伍是散的。
有的人嫌累,嫌收入没增长,熬了一年就离职了。“但留下来的,就得好好干。”袁茂尝试通过组织活动凝聚人心,拉着员工参加供电公司的比赛,特别是海南人最爱好的排球,屡屡摘金夺银。“最起码让员工渐渐觉得,大家是一个集体。”
加入南网
首次看到差距首次领会客户概念
2005年,还没有来得及成长的三门坡供电所迎来了强台风“达维”。那是许振海以电工身份经历的第一个大台风,回忆那场全岛全黑的大台风,许振海双臂撑着两腿,眼睛望着屋外,思绪卷入当时的茫然:“全打坏了,抢修都不知道从何着手。”但幸好那时线路还不多,许振海作为抢修班班长,带着十几个小伙子,抢修了整整半个月。
那一年,是海南电网加入南方电网的第一年。广西电网派员跨海支援,他们在三门坡作业时,许振海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连竹梯上都有检查标牌,原来竹梯也需要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干了半辈子电工的许振海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不仅是他,所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所触动:“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海南与外面的差距,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加入南网对海南的意义”。
“当前工作要做到位,以前忽略的不规范的地方要补起来。”历经“达维”之后,三门坡供电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整改。军人出身的许振海,带领着队伍严谨地执行每一次巡线、每一次抢修,对各类线路数据逐步梳理,并分门别
类建立起了档案。袁茂以其严厉的性格,作为许振海的后盾。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海口供电公司与琼山供电公司合并,组建新海口供电局。许振海第二次经历身份转变,成为海南电网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这一次,许振海真正感到了归属与认同。同年,海口局启动了创先。
但“创先”二字意味着什么?“上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工资会提升?设备会改良?或仅仅是工作强度会加大?”人人都在猜测。
那一年,海口局申请到一笔农网改造资金。可资金有限,到底用在哪里?局领导双眉紧蹙、思索一番后定下原则:谁能在2天内拿出线路图纸,改造资金就拨给谁。门槛一卡,三门坡所竟是唯一一个达到要求的供电所。
为加快进度、让村民们好好过个年,改造被马不停蹄地定在了2009年的正月初一开工。这回,许振海和所里员工第一次体会到“客户”的概念,“为了让村民能够好好过年,供电部门有责任加快工期。”局里召集了200多号人进行改造,原本需7天的工作量竟在1天内完成。
空降所长
整合内外资源解决最棘手问题
农网改造给三门坡带来的变化日益发酵,抢修提速、线路的日常维护管理加强。2009年至2013年间,日益坚强的线路网架让三门坡所经受住了7次台风及强热带风暴的考验。但如果聊到这里,就用“好”字来形容三门坡所,那还不客观。
2013年9月,人事调动,孙闫江从海口局营销部空降,带着一揽子创先计划,接袁茂的班。曾经在河南电力工作过的孙闫江,干了近30年电力事业,不得不坦言,“创先这几年,海南进步的确很大,但和内陆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改造后的线路没有及时更新站线变户关系数据,仓库物资还是手动录入,老员工不会用电脑,表单应用率极低,安全风险高,电费回收率低,供电可靠率还有待提升······”空降有空降的好处,他清楚上面的要求,有些目标甚至就是自己制定的。但是,所里的员工对这位没有基层经验的新所长抱着观望态度,他们实际上并不希望孙闫江把上面的那一套带下来,给所里再一次增加压力。
但孙闫江踏实,他未必要迫切地做点成绩给上面看,关键是先让员工支持他,看到“上面的那一套”其实在基层切实可行。“我要先减轻他们的负担,看到创先的好。”
出身营销的孙闫江敏锐地把关注点聚焦在了“营业厅压力大”、“电费回收率低”的问题上。由于管辖区域划分的原因,三门坡所管辖范围太大,有的电源供电半径长达二十几公里,甚至存在与其他市县交叉的问题,营业点也分布不够。有的村民需要大老远坐8块钱的车来交这6块钱的电费,谁愿意呢?
局里正在大力推广“邮政代收服务点”,三门坡的进度是不是慢了点儿?一调查,仅有两个服务点,扩展空间很大。孙闫江主动上门和邮政部门谈合作,“三门坡供电所愿意向邮政局共享电源点分布、居民居住分布的相关信息,并由该片区的抄表员根据自己对当地状况的了解,提出邮政代收点布点的建议。”
同时,为了鼓励私人商铺开设邮政代收点,孙闫江建议邮政局将1000元设点押金免去。这一举措吸引了不少商铺。沟通前所未有地顺畅,双方一拍即合,一时间,27个邮政代收点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为了改变客户的缴费习惯,增加客户对代收点的信任,孙闫江亲自组织两场介绍代收点的大型宣传。宣传活动当天,一个早先设立的代收点以往一个月能回收电费2万元,可在那天竟然回收了8万元电费。所里员工终于开始认可这位新所长“有点特别、有点本事。”
其实,促成孙闫江快速推广邮政服务点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配电严重缺员和老龄化问题。2012年时,三门坡出了很多人才,一大批年轻人竞岗升职,到孙闫江来的时候,较编制缺口25%。
有一次,谭文镇有客户报故障,谭文站的配电班员都在外抢修,孙闫江实在抽不出人手及时赶往谭文,结果被客户投诉。随后,他又正巧听到三门坡所里营业员一声感叹:“还不如让我去谭文站抢修。我家在那边,而且也有配电的上岗资格。”
孙闫江深受触动,“创先就是整合有限的资源把活干好。”他等不及增员,决定内部进行人力资源整合。于是,通过推广邮政代收点、撤销两个营业点,两个营业员转岗为配电和抄表班增员。
缺员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工作量减少,效率提高。此前,不少原抱怀疑态度的员工,逐渐意识到“创先”二字的意义。
孙闫江说:“多伟大的东西到了下面就是很微小的事。客户感觉到你给他提供方便,这就是南网情深。员工能完成任务又能得到成长,这就是创先。”
现在在三门坡供电所,线路故障大大减少,客户关系日益融洽,员工的工作状态积极昂扬,许振海在退休的这一刻欣喜地看到了创先带来的希望。和过去不一样,虽然三门坡只是个边远小镇,但大伙如今都把这当成了家,他们心里就认准了一个理:把工作做好就是把家管好。
每次孙闫江从局里开完会,都要驱车1个多小时才能回到三门坡,但一路的风景好似馈赠,那般感觉就像是回家。他说,“在海南干事,不苦,因为舆论压力不大;也苦,如果只是一个人想干,队伍拉起来很累。幸好,我们三门坡是一大家子人。”
标签:观念冲撞,管理提升